《走出沙漠的女孩》看完了,就想坐在位置上静静的思考。思考那个幸运的女孩曼曼,如果她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没有遇见新教育,没有遇见陈老师他们,她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思考我们身边的那些“曼曼”们,我们身边的教师是如何对待这些“曼曼”们的,这些“曼曼”们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我们能否让更多的老师像陈老师那样来教育那些“曼曼”们?也就是说,“曼曼”只是个案吗?能否复制这样的方法?
为什么会我让想那么多?那是因为在《走出大漠的女孩》中陈美丽老师他们创造了奇迹。
这是一所由新教育的一些元老级教师们特地选定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由干国祥老师、魏智渊老师、陈美丽老师、马铃老师等,在进行实践。这是一所镇村小学,大都是农村的学生。按陈老师的描述,这里连上个厕所都要走几上两百米以外的地方,生活用水是每天定时、定量的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文中的主人公曼曼,是个特别的孩子,特别在她的家庭,她妈妈是个傻子,生活不能自理,更不能与曼曼交流。爸爸也只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连电话也不会接、不会拨打。一家人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曼曼还特别在二年级了不认识几个字,1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会做。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陈老师的日夜教育下,五年后,她能站在几百人面前大方得体的主持、唱歌,写上千字文,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有了会问,陈老师到底是怎样教育她的呢?陈老师可以说是日夜都带着曼曼,一年到头,不管上课时间还是寒暑假都带着曼曼,与他们同住同吃。教了她什么呢?就是用新教育的生活方式与曼曼一起学习生活的。早上晨诵金子美玲的诗歌,中午午读读大量的绘本、桥梁书等,晚上暮省,写日记。周一有金桥音乐会,周三有电影之夜等,丰富的课程与生活,让曼曼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被爱的温暖。激发起了她努力向上的内驱力。
最难得的是陈老师在周末以及各种假期,都把曼曼带在身边,延续课堂的所有活动,让曼曼能持续地积累学习的经验,不间断地学习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陈老师以及曼曼都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带来的崩溃,特别是数学,反复地理解、遗忘,曾让一个实习老师哭过多少回。这需要教师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来支撑,她一定可以成长得很好的!这样才有了不同寻常的耐心与智慧。
想想我所经历的“曼曼”,自己又付出多少呢?孩子又成长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