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颖州人,自幼就被人赞称有王佐之才。当然,他没有看错,他还真的辅佐出了一个王,一个让世人叹服的王。
如果说荀彧的才能,曹操常比他为张良。都知道,张良对刘邦成家立命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样的评价,也足以看出荀彧的地位在曹营中的重要来。兖州一战,尽显荀彧的才智,面对敌军压境,能够不慌不乱的分析敌情而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可以称作为大才贤才,这样的人少,也因此更加凸现了荀彧的能力。在荀彧与程昱还有夏侯惇三人的合力守住了曹操的家底,也为曹操后来的称把一方起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荀彧却为人谦和,以程昱为功大而自谦无功,这一点也和张良很像。当然曹操眼明心亮,谁有功过内心自知,荀彧自谦岂能不知。我想,这大概也是荀彧对曹操不离不弃的原因,当时的乱世逢到这样一个明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第二个人生两点大概是官渡之战了,曹操身在前方,荀彧镇守后方,粮草供给,前方战况无不细细谋划,运筹帷幄。也是让曹操如此的放心,如此可靠。在曹军与袁军对恃了多月之后的曹操想到了撤退,而荀彧却一语点明利害。一个好的臣子即既从命与君上也要学会点明君上的过错,面对过错要能时地指出,而不是害怕不敢指出。荀彧做到了,也一直都是这样,也因此曹操能够减少他的政治错误,这对魏的建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荀彧亮点不可胜数,这里便不多列。
荀彧识才认才,任人唯才,两大短命奇才 ,戏志才郭奉孝都是由他举荐,让曹操好是高兴。这二人皆为曹操心头的宝贝,对当时的决策也多去询问。奈何天意违人愿,英才早逝,呜呼哀哉。
荀彧不仅有才,还样貌出众。祢衡曾经骂:“文若可借面吊”其意为荀彧有貌。又潘勖为荀彧碑文上称彧“瑰资奇表”也可以看出。
然而,荀彧的死也有多出处,正史中记载的是荀彧在寿春得病而又内心担忧曹操称王之事,因而病重,薨。还有是说曹操因为荀彧阻止他称王而内心不快,荀彧病后送空食盒意为让荀彧自我了断。然而历史的真相不得而知,但是我却认为前者的结果更为让人容易接受。
荀彧一家子都可以称为才能显著,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等为汝州和颖州的显赫人物,被陈群和孔融称赞。这里的荀公达是荀彧的侄子,更为有趣的是他的年龄比荀彧要大,两人也都在曹操手下,分别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陈壽评荀彧:“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也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