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何进行课堂改革”这个问题令我一直苦恼不堪。有现成模式存在,却仍旧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不改又不行,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仅仅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老师表演的是很尽兴,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有没有弄明白,都是未知。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检测,没有巩固,最后=0。
上半年学精中,我确实有被他们的满富激情的课堂深深震撼到,但初做尝试,细思总结,觉得实行困难。精中的6+1模式(导→思→议→展→评→练+课后限时练巩固)确确实实很能激发学生激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但课堂容量极大,使我望而生畏!原因有三:
1、学生课下负担重,根本做不到提前预习。没有这一步,课堂上的每一环节都会受限,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指定任务。所以,我们想要进行课堂改革,必须要有一个过渡过程,而这个过度过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仅凭个人之力难以见效。比如,要有全科的统筹安排,我如果不知预习任务,学生要在什么时间完成?科任老师不在,如何落实学生预习行为,从而确保课堂正常进行?没有强大的行政保障,科任老师无权掌控学生课下时间安排,仅凭课堂40分钟的努力,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2、课堂容量大,学生基础差,总担心吸收不了。精中的6+1课堂是极为紧凑,进程极快的,对他们来说很多轻而易举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放到我们学生面前就异常深奥、无从着手、不懂如何表达。我曾经尝试过缩小课容量,结果就是进程一步步落下。我真的很好奇精中6+1课堂的雏形,而不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可供观摩的成品。
3、学生自觉性极差。布置下去的早读任务,学生根本不放在心上。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学生控制不住自己总会扯闲话。这都使课堂效率大大下降,所以,老师就算决定尝试,没几次就会打回原形。
方法是有,而且很多,但总不适合。今天听了襄城高中刘选老师的《拟行路难》,一下子豁然开朗。刘选老师的课堂分为五个环节——导学、预学、研学、展学、评学+课后作业。是呀,我们不能确定学生课下是否认真完成任务,为何不把这一环节搬到课堂上来呢,课下就用来检测,重复练习不就好了!课堂上,老师设置适当的课容量,并提出明确要求;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人人参与其中;教师再进一步鼓励指导,假以时日,应该会收到成效。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年级课程整体改制,对于语文,每周配有四节自习时间。这就是最强大的改革保障!基础差,先慢走,直击高考,课容量减少;自觉性差,悉心培养,有句话说的好,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总会朝着你预期的方向发展。反思就到这里,下一步,就是认真制定详细计划(周末完成),下周开始 尝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