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周期性乐句
早期的古典风格,最明显的因素就是短小的,周期性的,清晰表述的乐句。在巴洛克风格中,它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其范型当然是四小节的乐句,但在历史中,四小节乐句并不是样板模式,而仅仅在最终成为了最普遍的模式。
在早期,D.斯卡拉蒂的作品中,两小节乐句几乎已经是显著标志,而他们两两组合,就变成了四小节乐句。
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我特意找到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的书,随意翻出作品,进行对比,看看是否如同作者所说,两小节乐句是标志,而两两组合就变成四小节乐句。
从作品最开始,便引入右手旋律引子(即1~2小节)在第4小节主旋律转移到左手,5小节又回到右手。回忆之前上钢琴课时老师教我演奏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方法时,她告诉我,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有很多句子是重复,这时候同样的乐句旋律一定要弹出明显的强弱对比。当时还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开始阅读相关的理论性的内容时,对当时的学习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着,我们回到问题所在,斯卡拉蒂作为巴洛克和古典风格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其实更偏向古典主义),他所创作无数的奏鸣曲,便形成了一种风格,对后来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想,为什么作者要以斯卡拉蒂和海顿的作品举例,而不是后期,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新风格的产生,必然有与之前不同的地方。而这种风格不是突然的,完全的变化,而是慢慢探索转变转型,中间需要过渡带。
再比如详细描述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Op.20 No.4以七个完全独立的六小节乐句开始,这仅仅是上千个例证中的一例,三小节和五小节的乐句从一开始就频繁出现,而“真正的”七小节乐句在18世纪后半夜成为可能。直到1820年左右,四小节的乐句才形成了对节奏结构的压制性束缚。在那之前,四小节乐句取得优势纯粹是出于实际考虑——它既不是太短,也不是太长,很容易被分成平衡与对称的两半,而三小节乐句和五小节乐句则无法做到。
但是,数字四中并无什么魔力,而且最关键的是对音乐连续性的周期性打断。
写一段话,读起来让人很是费解。周期性如何提供自己特有的连续性来做到哪一点?18世纪为何用和声模进强调这种乐器组合?一个本是最终导致巴洛克系统瓦解的因素,却又被巴洛克进行有效的手法加强。模进至今还为音乐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古典风格中丧失其推动音乐前进的主要地位。
在古典作品中,模进是召唤停止的一种途径,常出现在一个踏板音之上,特别是发展部结尾处。所有大规模的运动已经停止,模进仅仅是一种脉冲。
从这样的角度看,在古典系统中,巴洛克的基本驱动因素仍然被使用,但等级被降低。
总结:在本节中,引出周期性和模进。我想,作者是想通过这两点来表达古典风格为何会成为新的一种风格,与以前的巴洛克风格做了分析对比,其中的差异便就是风格的不同。而造成风格的不同,单单不是周期性与模进。在下一节中,引出了对称与节奏转换。
我们都知道,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那就是理性思想的盛行,启蒙运动让人们对待生活各个方面都更加严谨,而音乐也不例外。所以才会造成无比的规整和按照要求与写作规则进行。强烈的对称,呼应,这些都会构成古典风格成长的环境因素。
以上,便是今天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