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而坚定”。
昨天,朋友聊到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平时安静温和,周末却因为妈妈“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在家里“嚎叫”了半个小时。
周日的上午,妈妈给儿子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读10个成语故事。
儿子说读一个
10个,妈妈重复着
3个,儿子试着讲条件
10个,读完了,你就可以玩了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继续跟妈妈说,今天就读3个。这时,他的好朋友打来电话叫他去楼下玩儿。
妈妈说,不行,你得读完10个故事。
孩子一听,开始尖叫,妈妈没理会他,依然“温和而坚定”地说,我们已经说好了,读完10个故事。
儿子继续更大声地尖叫,反抗,浑身颤抖。
妈妈说,你这样会影响隔壁的哥哥学习,孩子什么也听不进去,继续哭闹。
以往,妈妈会制止儿子,强硬的要求孩子听话照做,这次,妈妈觉得控制不了他,转身躲出去了,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在楼下,她听着儿子一直哭喊了半个小时。
妈妈很是诧异,这个平时默不作声的孩子,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力量,一直折腾了那么久?
朋友很庆幸自己忍住没跟儿子发生冲突,也没有制止儿子,让他尽情地发泄情绪。
孩子有情绪,需要及时释放,让这个情绪不停留在身体里,否则,这股能量累积,会让身体代为受过。也或许会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所以,妈妈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不管孩子有没有按照我说的做,他是什么状态,先允许它哭闹,允许他表达自己。
这个允许,对孩子也是一种支持。
但是,她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温柔而坚定的前提是什么?
温柔而坚定,首先是看见孩子,尊重他的感受,不急于让孩子按着自己的要求来做,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他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我可以怎样支持到他?
在一个什么样的边界里,他可以做主?
其次,在规则建立的时候,双方要平等参与,各自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有对等的话语权,而不是由一方制定规则,另一方只能接受,不能提出反对意见,只能照做,不能有选择权。
其实她在那个当下,完全可以共情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想跟小伙伴出去玩,你可以选择现在读,还是玩了之后,回来再读;你也可以分步骤读完。你是怎么安排的?让孩子自已选择。
孩子心里会感谢妈妈的理解,他会思考这个问题,也会认真对待。
再者,读10个故事是目的还是手段?
读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更多的成语故事?还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把阅读像任务一样布置给孩子,是否是在拉开孩子与阅读的距离?把孩子放在了与阅读对立的位置上。
如果把阅读当成一件好玩儿的事情,那孩子会轻松地去读,你不让他读都不行。
那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似乎是这件事情的重点。
温和而坚定,你究竟是想控制孩子,还是想成就他?
我们都希望培养一个能为自己做主的孩子,但在日常生活中,又让孩子事事听我的,那孩子怎么能有机会去练习为自己做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