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做几件事情好,还是一次做一件事情好。
我们来比较一下,先说一次做几件事情,他的好处就是效率更高,同样的时间做两三件事情当然比做一件事情效率高了,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条件,因为我们的脑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可以同时运行的进程比较少,当事情太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脑信息熵增就会出现宕机。
比如在工作的时候,三四个人同时对你提出要求,那么你大脑处理不过来会倾向摆烂,干脆先休息什么都不做。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脑中有一个自动化运行的系统一,还有一个需要大量消耗脑力思考的系统二,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把一些系统二给改造成系统一,比如开车,刚开车的时候手忙脚乱,如果这个时候还让你给你朋友聊明天的行程那么你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但是你开车的能力会越来越娴熟,很快你就能够很轻松的一边开车一边和朋友聊明天的行程了。
我们再来看一次只做一件事,坏处就是效率不高,但我们思考一下效率高就一定好吗?我们在现今这个社会中一直追求极致的效率,但是否所有事情都值得效率最大化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这几年我有一个感受,我对娱乐的刺激阈值变的越来越高了,以前可以看电视剧,后来觉得电视剧太长了,看电影,后来电影也看不下去了看十几分钟的电影解说,后来开始用二倍速看解说,导致和人交流的时候都想怎么不能二倍速呀。后来就开始看短视频,短视频有黄金三秒原则,要在三秒钟内吸引到我们,不然我们就可能滑走,但这么高效率的让我们娱乐当结束了刷短视频之后感觉确实空虚的,而不是快乐的。
因为我们一直追求效率,阈值被拉得太高,不停的高负荷运转没有时间再去思考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甚至都不让我想要什么这个念头生出来。
有一个概念叫做元认知,就是思考思考过程的能力,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你发现当下的念头,最明显的就是你生气的时候,没有用元认知的能力就是我很生气我要和我的伴侣离婚,这是情绪的控制,而用了元认知的能力就是,我正在生气,所以我现在是不理性的,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决定应该快速的把情绪平复下来。
这种元认知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那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把思想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如集中在呼吸上,这是会有很多杂念袭来,你发现了杂念(不要驱赶他,你越是要不想一件事就越会想起这件事)要把思想再次集中在呼吸上。这样就像肌肉越练越强壮一样,慢慢你就可以发现那些我正在生气这样的念头。
而正念的意义就是集中精神做一件事。
那么结论就是同时做几件事的好坏是相对的,当你有一件事或几件事是自动驾驶的时候你可以做多件事,而且你也要考虑一下这些事是否应该同时进行。也可以尝试一下偶尔放弃效率,专心吃饭感受一下单吃米饭竟然是甜的,可以专心走路,原来走不同的路脚掌的触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