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 关于写作的基本认识
04 基本目的:沟通与表达
关于写作的基本认识
写作是锻炼衡量分析、应用、整合、联结、联想、综合等能力的好方法。事实上,写作不该只是一个结果,它更应当被视为过程,而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文章写得好或是不好,有时候会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判断。写作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念和心绪,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呈现,它的目的是让他人理解,以完成沟通。所以,文章的首要宗旨在于能否让他人看得懂、读得通。
“作品”与“文本”,这两个词到底怎么区分?
严格来说,它们是同一个“产品”。不过,“作品”这个词是以作者为出发点的,它是封闭的,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文本”一词则是从读者角度出发的,它是开放的,读者的诠释权与审美观是自由的。
05 检验文章的三个标准:逻辑、语法与修辞
文章能否让人看得懂,重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完整与否。简单来说,可以省察文章的三个向度:逻辑、语法、修辞。
逻辑是指文章思路的处理是否妥当。
任何文本,都是由以上三大向度——“逻辑”“语法”及“修辞”共同串联出主旨而建构的。
标准一:写作的逻辑
逻辑的分类:
第一种是依据语言文字给读者的感受,分为情感逻辑和语意逻辑。
情感逻辑:所谓情感逻辑,意思是语言或文字的呈现符合读者普遍的、一般的认知。通常情感逻辑是比较个人的、审美的、主观的和文学的。
语意逻辑:语意逻辑是指文字或语言的意义连接符合大脑思维的认知,而这个认知是奠基在某个社会语境里,大家普遍遵守的语法概念、修辞思维等。这部分因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基本上,它倾向于合乎普世概念,并且是客观呈现的。
第二种分类的内容和第一种分类有相似之处,分别称为思维逻辑及语言逻辑。
思维逻辑:思维逻辑是指个人大脑意识、情志思维等思想运作的模式。
语言逻辑:语言逻辑和语意逻辑相似。在本书中,我们把语言逻辑分为语法(又称“文法”,包含词法、句法)及修辞。
第三种则是以写作方式来区别,可以概分为形象逻辑与思维逻辑。这一分类对于提升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形象逻辑:指文本中具体可见的人、事、时、地、物等,在英文中是“Who、When、Where”,以及种种具象化的“What”。换个概念来解释,形象逻辑就是你用叙事或是描写的手法而呈现的文字(叙事和描写一起组成中文里大家熟悉的“记叙”)。
思维逻辑:指在文本中所呈现的抽象思考层次。简单来说,就是你在文章中用来解释为什么(Why),以及说明如何操作、如何进行等层面的内容,它倾向于“How”的概念。思维逻辑最常使用的写作手法是说明与议论,这两者,一般习惯合称为“论说”。
“知性”与“感性”文章怎么写
知性写作期待解释现象、验证事实、提出观点……知性写作也是日常生活与职场里常常会遇到的。
不过,我们在写作时,大脑中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知性与感性的二元划分。任何一个作品中,有知性的成分,也有感性的成分。
知性型文章的特色是提供知识点、表达某种观点及论点。
非文学作品的特色是不以文采华丽与否为考量,不以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为重点,而是提出某个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辨证的论述。最后,它不一定有答案或结果,但是它必然会出现一个暂时的结论。
分辨“事实”与“观点”
事实具有客观、普世认知且可以验证的特点,而观点则倾向主观的表述。
意象的集中与逻辑的连贯
文章中的上下文脉络或逻辑思路不太连贯。
如果就论述类的文章来说,很可能是论点、论据、论证彼此衔接不明,甚至互相矛盾。
如果就文学性文章来说,很可能是文句之中前后的意象不连贯、思绪太跳跃,无法让读者顺畅地读完。
意象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抽象的意念通过具象的事物呈现出来。学术上的说法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进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写作就是用语言文字来呈现难以言说的、抽象的心情与想法,让它具体化;或把人物、事物的样貌形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宛如就在眼前一般。
简单来说,所谓意象彼此关联,也就是句子中的组合元素(各个词语)能彼此关照,在意义上前后承接。
(书中讲解的一些例子,看完便觉豁然开朗)
总结来说,知性与感性的文章,无论是考量“意象”集中,还是考量逻辑连贯,它们都在寻找一种文章内部的有机组合的“一致性”,这种无形的一致性是作者与读者可以顺利交流彼此想法的关键。
标准二:写作的语法
语法规则主要是指词的变化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也在说明一种语言文字在逻辑意义、结构特征以及构成方式上的特色。
标准三:修辞让文字华丽转身
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让句子华丽转身,移形换步。
建立写作后的反馈机制
写作的练习要怎么开始?
可以从一些网络平台所提供的空间开始,这些网络平台可以帮助你保留纪录,从一些简短文字的表述开始培养自己养成写作的习惯并训练整理思路的能力。(简短的写作往往不易觉察出逻辑上的问题,通常要一定数量以上的文字,才可以从中观察出写作者的思考脉络)
写作的反馈可以有很多种,“同行反馈”则是指平辈朋友之间相互的反馈与交流,通常这种做法是最简单且最没有压力的。
以上练习完成之后,可以尝试写一些抽象议题的论述。
(从为何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开始进行解说;接着提出观点或论点,并且详述论证过程;然后列举可以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时也要站在反方的立场设想,进行所谓的“换位思考”,以便让整篇文章更全面。通过拓展思考的纵深,有正方与反方的立场能让自己的思路更为周全,逻辑思考力也能随之提升。最后,记得要有个明确的结论。另外,在一篇具有说服力及可信度的知性文章里,“议论”“说明”的手法是必备的,掌握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便可以初步完成一个知性论述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