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被“转换”成神经系统的病症,即转换性障碍。
转换性障碍的患者经历的症状都真实存在的,只是这些症状没有确凿的医学解释。做作性障碍是需要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他们会有意识地、千方百计地制造得病的表象。
据四千年前的古埃及记载,转换性障碍和大多数情绪障碍一样,绝大多数确诊者都是女性。人们曾经认为病人的症状是由于女性的子宫在体内上下游走而造成的,所以这个病后来被称为“徘徊的子宫”。这个病被希波克拉底以希腊语中的“子宫”命名为歇斯底里症(癔症)。
到了十七世纪末,癔症被认为与大脑相关,而不是源于魔鬼或子宫。
时至今日,关于应该如何认识那些无法从功能上给出解释的症状,依然存在许多争议。最新的ICD-10(病症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析)中,在“精神和行为分类”里将“存在运动丧失或运动功能受妨碍的转换性障碍”归为分离(转换)性障碍,而且“癔症”这个词也被收入这个子类,而DSM-5则将转换性障碍列为“身体症状障碍”。——233
关于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吞下一颗药片当然比担起重负去窥探自己内心要简单和速效得多。适当情况下药物对治疗确实能带来巨大的好处,但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药物治疗吗?说到底,不是心理治疗没有效果,而是它对如今的人们来说起效不够快。
这里还隐含了一层不言而喻的讽刺: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太匆忙的节奏。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272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五十多年前就阐述过这样的观点:现代人总是觉得如果做事不够迅速,就会损失一些时间。但面对省下来的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打发了事。 人们不会有多出来的时间去休息,或是联系朋友和家人。相反,她们总是试着往时间的缝隙里塞进更多的事情。——273
孤独这个元素是共通的,每个人都渴望与人之间强有力的情感交流,却又缺少这种交流,这就是一种渴求。
人到底是无法忍受一个独处呢?还是无法忍受和别人相处呢?比如,手机的重要性?
我发现,只要人们一感到孤独就会拿起一个设备来逃避这种感受。这通常发生在两件事中间的空档里,比如在结束一次心理治疗的时候,等红灯的时候,在收银台等待结账的时候,坐电梯的时候。
人们长期处于受干扰的状态下,似乎丧失了和别人相处的能力,也丧失了和自己相处的能力。——275
有时原谅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样。你向别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让你自己好过一些,还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些?你是真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还是其实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过是想通过道歉安抚那个认为你应该觉得抱歉的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谁?
有时我们渴望别人原谅,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祈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了避免要自己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做到。——320
痛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可以很安全,不需要面对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互动,这样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可以用内心的批判能为自己开脱: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我本来就一事无成。痛苦还能带来另一个好处:如果被自己伤害的人希望自己受尽折磨,那自己就能有这样的方式活在那个人的心中,哪怕那个人想起自己的时候都是负面的情绪,但至少还会想到,那就表示还没有完全被忘却。——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