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上学喜欢看书之后,尤其喜欢看家庭,亲情类的文章,往往容易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打动,感动,现在回想起来,原来自己也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一个人,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单纯,善良,泪点也低。看书中的故事,伴随着孩子的长大,青春期的叛逆与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显的那么格格不入,后来终于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潸然泪下。
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还和妈妈冷战,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固执,倔强在作祟,用固执的倔强来看看妈妈到底爱不爱我,后来发现我和妈妈冷战之后,妈妈好像一下子变苍老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赶紧和好。直到我自己也当了妈妈,才知道把一个孩子健健康康的养大,需要妈妈付出多大的心血和精力,孩子对妈妈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而一个家庭中,教育和养育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一项大工程。
读完《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我的感受,收获和行动复盘如下。
我的感受:
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柔软放松,信心满满。
我的收获:
1,有时候你生气发火,并不是孩子让你生气,而是勾起了你内心的无名火,映射到了自己身上。
自己静坐的时候,回想起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有些事件很触动我,直到今天听到了这句话。原来有时候并不是孩子让我生气,而是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勾起了无名火,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指责孩子是不合适的。
孩子需要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家长不稳定的情绪,容易映射到孩子身上,稍微点燃就爆发。
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背后不愿意的动机是什么,就拿我家孩子洗澡来说,到了晚上该给他洗澡的时候,他不肯让洗澡,催促他几次还是不让洗,不让碰他,多次之后强行让他去洗澡,孩子生气反抗了,我也生气了,在这里想想,仅仅是因为妈妈觉得该洗澡了,其实并没有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洗?强求说服孩子去洗澡,也没有那么多应该不应该。
行动:
作为家长可以变通一下,不是特别需要的情况下,隔一天洗澡也是可以的,重视孩子当下的需求,为什么不愿意洗澡,想要做什么先满足一下,完成之后再谈。
2,重视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先安抚情绪,和孩子共情。
孩子为什么叫孩子,就是因为比大人弱小,需要被保护,有时候觉得孩子的理由搞笑,但是这就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里。
我家孩子不敢一个人上厕所,白天厕所没开灯他也不敢去,每次都要大人陪着,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怪兽害怕,我听了觉得很搞笑,但是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啊。
有时候孩子胆小,害羞,需要家长多鼓励,陪伴孩子,不要觉得事情小而忽视,也不要觉得搞笑而不去重视。
行动:
多安抚,拥抱,陪伴孩子,这就是给孩子内心安全感,孩子童年的安全感,大多是父母给的。
3,有时候需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特别是有时候教训了孩子之后,发现自己有点凶了,一点小事何必这么凶。
大人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控制让孩子妥协的。这就谈到了掌控,事后想想不必如此。
行动:
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当时为什么生气发火,后来为什么释怀了,都可以向孩子说清楚。道歉之后抱抱,亲亲,又和好了,孩子也不会跟你记仇,向孩子道歉没什么丢脸的。
4,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不管是快乐还是难过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每天都是开心快乐的,当孩子就是不快乐生气的时候,接纳它,允许它。
快乐是终点,这过程中的一点不愉快,小摩擦是正常的,家长需要正确看待这也是情绪的一部分,而不是不理解,忽视。
行动:
重视孩子当下情绪的背后原因,引导孩子消除不愉快,不被情绪左右,掌控,掌控情绪多了,孩子的不快乐就少了,快乐就多了,也能培养他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性格,这个可以多练习下。
5,不要打压孩子,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拿别的小朋友和孩子作对比,这个可能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是如果能放下为了自己,家长就能释怀了。
考试没考好,让父母丢脸了,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其实是父母觉得孩子没考好让他们丢脸了,把自己的压力加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长不再把考试和自己的面子挂在一起,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也是课题分离,谁的课题谁负责。
对孩子多一些爱,反思自己也有做的不好的时候,孩子是自己的放大镜,我总有需要改进调整的地方。
行动:
与孩子和解,与自己和解,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爱不能解决的。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过分急躁,也不过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