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一本书,都会购买书中提到的或是推荐的另外一本书,读的这本《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也是上一本书中强烈推荐的。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和自己释怀,学会用孩子能接受的话语与其沟通。
当父母要做什么呢?好像什么都要做:帮他们穿衣,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洗澡,哄他们睡觉……又好像什么都不用做,孩子终究还是他自己,不需要家长去界定他。
有人说“愉快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愉快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或许是有道理的,但在我看来,事情已经发生,为何不冷静的拆解、分析你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请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彻底忘掉,只留下你需要的有积极影响的回忆。
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者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这句话:换位思考,你就是他,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
每次想发火的时候,不要不假思索的做出反应,而是慢下来、停下来问一问自己: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我想也是需要家长来指引的。身为父母,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批判自己,但是我们要常常思考:我拥有什么,我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去生活,比如说我重拾画笔,我不去评判自己画得怎么样,而是训练自己去注意我为什么喜欢画画,并找出我最满意每一幅画的哪一个部分,我将对生活变得更加自信。
每当和家人有争论的时候,先不要着急纠结谁对谁错,慢下来进行每个角色的感受,然后思考如何改变争论中的对话,我想要做到:1.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2.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他人。要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3.不要反应,而是要反思。4.接纳自己的脆弱,而不是害怕去示弱。5.不要自己认定他人的意图。
在家庭中,不管是夫妻,还是父母亦或是儿女,我们都需要注意关注并回应对方。我希望我从来没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严厉的话,或从来没把自己的感受看得比孩子的感受还重要,但可惜这些事情我都做过,就像我的父母也对我做过一样。
读完这本书后,我及时止损。比如说:有些事情尽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我发现自己错了,我会立即向女儿道歉,及时改变我的想法和做法,我和C先生做了不当的行为时会马上自我纠正,我们都犯了错误时,会向女儿坦白。
我想:要多鼓励孩子用言语表达出来,我会这样问他:“这种感觉真的不好,对不对?请你继续说一说你的感受。”“你好像很害怕,能多讲给我听听吗?”“如果你真的害怕我们来编一个怪物的故事吧,那些怪物叫什么名字呢?”
当我生完二胎,我这样问我的大女儿:“你很怀念,只有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光是吧?难怪你会希望把弟弟送出去。”“来到我们家的客人都在逗弟弟笑,对你不够关心,这真是不公平。”“你快告诉我,你当了姐姐是什么感觉?”这时候无论大女儿怎么回答,我都会接受她,并接受她的感受。必要的时候我会对他说:“我的好女儿,妈妈需要伸开双手拥抱一下你。”
说到向孩子学习,我想最快乐的家长是心态开放的。他们愿意从孩子身上学习,借由接纳孩子的观点来扩充自己的观点。孩子本人及观点获得尊重时,他自然也会学会尊重别人。
年幼的孩子想和你一起玩时,陪他一起启动游戏。等他沉浸在游戏中不需要你时,你就可以抽身离开了,记住千万不要打扰全神贯注玩游戏的孩子。也许你还不知道孩子的“想要”与“需要”是同一件事情,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这些都需要家长的抚慰、也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关注与时间。
青春期的孩子不要急着去拯救,而是让他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不要急着告诉他该做什么,而是由孩子自己来设定界限。不要急着发火,而是与孩子在一起,选择相信他们。
但愿每次读的书都能让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也但愿自己一直有梦想,带着希望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