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问题:感受薄弱,不易激动
教学杨成武将军的《长征胜利万岁》,文中“我”出现七次激动、兴奋、血脉贲张,急切冒汗等字眼来描述自己长征胜利后会师的心情。我问学生读完后有何感触,学生茫然,说好像在看政治书上的概念,没有什么感觉。
学习完关于香港回归的《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报道,我截取了惠英红主演的《我亲爱的祖国》升国旗片段,放给学生看。我看的热血沸腾,而不少学生早已心神不安,默默带起口罩,收拾起书包,等着铃声响回家吃午饭。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让学生寻找鲁迅先生表述精彩,感情强烈的语句,没有几个认真品读,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一种“与我何关”的架势冷眼旁观。
教书多年,我渐渐意识到现在这些学生越来越不爱激动,越来越不好“煽动”其情绪,越来越不易流露真感情,这会不会是我的错觉?但愿吧!
想起孔子与学生宰予关于心安与否的对话。
宰予问老师说父母去世为何要守孝三年,而不改为一年。孔子说三年期间你吃好吃的穿好衣服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父母已经无法享受这些美好而感到心里不安。宰予说,不会,我心安理得。孔子说,你如果能在守孝期间心安理得地享受美好,那么三年还是一年对你来说都是无所谓,你自便吧。待宰予出门,孔子评价宰予:此人心里麻木,不仁也。
引用这些重点不是守孝应该三年还是一年,而是想说心里安定,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麻木表现。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激情所感染的一种冷漠状态。
大自然风吹草动,与我何干?别人的事情,与我何干?国家的事情,与我何干?喜怒哀乐已不易激发,更不会形于色。低头短视频,昂头,一脸茫然:世界,与我何关?
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挥斥方遒,那是爷爷父亲那一代的事情,我们,感受薄弱,不易激动,兴奋点很高的。
二、分析问题:时代环境的侵蚀
大家对此有没有同感?其实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全怪孩子们。他们也是受害者。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这个社会各界合力的结果。
当一个孩子不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嬉笑玩闹着长大,怎么能够苛求他对落叶敏感,对植物拔节而赞叹呢?当一个孩子不是在和小伙伴的肆意追打疯跑中长大,你怎么能指责他不具备分享彼此合作共赢的品质呢?当一个孩子在大人焦灼集中的目光下和各种塑料材质的玩具为伴,或者在电视,电玩、手机的刺激下长大,你怎么能要求多情善意,共情力强,思考独立?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整个社会被焦虑裹挟,被成功学价值灌输,被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带偏,有多少负责任的家长能够稳如磐石,坚守一方宁静的天地,提供一处安全的空间,来呵护孩子的小小自我,给予他自由成长的时间,让他们长成如其所是的模样?
再加上科技的发展,许多本来手动身动就能完成的体力活,被电子产品所替代,固然给人们带来了轻松,但是也无形中损耗了人们感知过程的能力。而没有经历过艰辛的过程而获取的劳动成果,是不会引起人的兴奋,产生不了真正的喜悦。比如自己种植采摘到的草莓要比街上买到的甜而香。比如自己付出艰辛养育大的孩子就更觉得亲。这是社会学家伯纳德威廉斯分析得出的原因——当代人感受为何越来越稀薄
而创伤儿童心理咨询与临床治疗工作近 20 年的布鲁斯•佩里博士曾指出: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冷漠的孩子, 他们不容易理解别人,信任别人,亲近别人,他们没有爱别人、也没有接受爱的能力,其实就是缺乏共情力的孩子.,这样他们长大后也很难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童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照和认可。
正因为这些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功利大于道义的教育追求等等综合因素,导致现在小孩子们情感疏离,感情淡漠,不易激动,与我何关的一系列表现,
如何办呢?好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课改,双减都是教育部门在做能力范围的调整。而我们作为父母,教师应该应该这么做呢?
首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扭转育儿观,爱的教育大于技能教育。学会和家人表达沟通,和自然亲密接触,大于背唐诗学钢琴,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才有利于人生长期幸福
其次养成读书习惯多读书,恢复对文字、文本的感觉,图片和视频固然声色生动,但是思考力训练还是得靠阅读,静心。
最后,教师在传授文本时,最好情境设置,多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多设计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而这正是新课程实施的必须。
比如《长征胜利万岁》让他们分角色扮演或者朗读,体会杨成武将军为何那么激动?联系学生生活中什么让他们激动来同情共鸣,然后设身处地地想象这些长征战士们经过艰难的历程后与大部队会师,现在得以安居一隅,那种有了根据地,找到党组织,死里逃生后的幸运,大家庭的团圆的兴奋,再加上对信仰忠诚的欣喜, 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自然会激动万分。这是一种特殊的境遇中的特殊情感,自然难以抑制,时时表露。
也许我开篇展示的三课因年代隔离而显得特殊,可我觉得情境不同,但人性人情相通,没有苛求学生吧?
也许我的教学设计只是关注了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怎么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情感联动不强,这是有可能的。但我还是得说学生感受薄弱激动不易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我只是觉得在当下这个网络环境中,学校教育的作用在减弱,教育效果变得微弱,而我们的课堂作为思想教育人生教育的最后一块重要阵地,还是尽力发挥它的功用,为学生的成长助一把力。
以后,我的教学设计会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动力肯定会增强,感受也许会强烈起来。努力。
学校教育效果微小,作用在减小,思想教育,最后一块阵地。聊胜于无。
指责 理解 解决
伯纳德威廉斯指出,人并不是只要享受的生物,我们不仅希望获得结果,也希望这些结果是自己亲力亲为得来的。
不断进步的技术把人类劳动一项项地接过去,我们不必经历劳动艰辛就能享受成果,似乎无可指责,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那就是 如果只享受结果,不再能感知产生结果的过程,这让我们的感受变得越来越稀薄。
在看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时,写到长征胜利万岁时,文中至少出现七次激动、兴奋、热血喷张,急切冒汗等字眼。我问学生看后有无触动,学生反应不大。
我质疑为何现代人不易激动?不易兴奋? 走过艰难的历程,得以安居一隅,找到党组织,有了根据地,大家庭的团圆,那种死里逃生后的幸运和激动,还有信仰胜利的欣喜,
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自然激动兴奋。这是一种特殊的境遇中的特殊情感。
不能因此来和现代人相比。提问不恰当。
可以如此设问:1、回忆录写什么,怎样写(个人视角写社会广泛。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记录社会的变迁/场面描写,细节还原,人物个性,事件典型,叙述议论抒情结合)2、文中为何我如此激动?分析每次激动的原因。总结出红军战士爱党、不怕困难,骁勇善战、信念坚定等特点就总结出来。3、毛泽东讲话为何振奋人心。高瞻远瞩、居高临下总结出了长征的意义,提升到理论层面。4、长征精神是什么。成为中共精神的写照,甚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第三题完全可以包含在第二题以内解决。)4、我们应该学到什么?长征精神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怕苦不拍难,迎接难而上;乐观、勇敢、创新、集体主义精神)
毛主席当年领导的部队,大都不是精英,却恰恰是泥腿子,但是正是这些被激活的“人”,形成了无穷的磅礴力量,成为改天换地的中坚力量,他们如何送子参军?如何推着小车送粮食?他们如何宁死不屈跟着心中所谓的“主义”?为什么?
而我发的牢骚,现代人为何不易激动,偏题了。因为没有共患难,因为没有信仰,因为没有团体凝聚力,因为没有崇拜者?
年轻人应该有朝气,有激昂,但是现代人都消耗到了哪里?游戏中、学习中、无所谓中。估计孩子们没有敞怀大笑的机会。压抑?
学生问孔子父母去世为何守孝三年。孔子问,吃香的喝辣的穿美的玩好的,如果能心安,则不必守孝。学生出去,孔子说心安则不仁。因为麻木心里没有感触,所以不仁。在父母守孝期间竟然吃香喝辣而不觉心愧疚,那么他对很多事物都可觉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课堂上,学生不是心安与否的问题,
而是同理心的问题。能不能同理到长征胜利的那个情境中,理解当时年年轻人是怎样地吃苦怎样的信仰党,怎样地斗争付出,奋勇前行的
而此情境下,同理心和理解力相关。
他们能否认真读进去,品味语言,与此相关。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怎么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同理心,而不是指责没有同理心。忌讳。下不为例。
在创伤儿童心理咨询与临床治疗工作近 20 年的布鲁斯•佩里博士曾指出: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冷漠的孩子,他们其实就是缺乏共情力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不容易理解别人,信任别人,亲近别人,他们没有爱别人、接受爱的能力。
孩子童年如果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照和认可,长大后很难幸福。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拥有感受爱、付出爱的能力。 而在生活中,其实同理心好的人很累。需要划清界限。别人的事情不要同理。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对。过多关注别人和别人同理,你会消耗掉好多能量,而自顾不暇。
一、电子产品惹的祸
时代变化:整体文化社会环境,功利大于道义的教育追求 独生子女情感疏离,交流少,兴奋点高,激动不易 麻木不仁时候多 科技的发展 年代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