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扫除结束后,便开始准备各种食物
蒸炸炖煮过大年
蒸:蒸馒头,蒸枣糕。
我特别喜欢吃婆婆家蒸的纯碱手工馒头,那刚出锅的馒头冒着热气,吃上去香甜可口,都不用就菜。
蒸枣糕主要是上供用,另外就是送给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女儿,寓意生活越过越好,年年高。
红枣要在锅里煮一下,煮过的枣特别的香。用提前发好的面,擀成大小合适的面片,放上枣,然后做上各种造型。
感觉蒸枣糕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件艺术品,蒸出的枣糕,好看又好吃。
炸:炸丸子、炸藕盒。
每年春节前,婆婆家这边每家每户都要炸好多丸子、藕盒,还有油条、酥肉等等。
丸子是素丸子,主要成分有白菜、豆腐、胡萝卜、香菜、粉条、鸡蛋、白面,还有一些调味料。
所有的材料准备好,洗净,切碎,调匀。要调到能用手挤成小团的状态,然后备用。
藕,削皮,洗净,切成薄片,中间夹上调好的肉馅,并和好面糊备用。
瘦猪肉切成细长条,放盐和酱油腌好备用。
油条今年不炸了,提前买了一些,但还要炸一些豆腐,是大年三十炖大锅菜用的。
准备工作要一上午的时间,中午稍微休息一会儿,下午开始炸,一般也要半天的时间。
前院老房子有一个大柴火锅,平时不用,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用。
提前刷干净,备好柴火,倒上一大桶花生油,油热之后先炸丸子,然后依次是藕盒、酥肉、豆腐。
原来的时候是公公负责炸,我负责烧火。如今公公年纪大了,我们便让他休息,于是我就负责炸,先生负责烧火。
炸这些食物掌握火候和油温是最重要的,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又熟的慢,需要用心去把握和调整。
寒冬腊月,守着热气腾腾的灶台,一点都不觉得冷,闻着锅里食物被热油烹炸传来的香气,那叫一个满足,一边炸一边吃。
刚出锅的丸子、藕盒和酥肉真是又香又酥脆。炸完了也吃饱了,晚饭都省了。
炖、煮、熏
要上硬菜了,提前买来的五花肉、排骨、猪下水等都洗干净,先放在大柴火锅里煮,煮熟之后再熏。熏肉,是先生老家特有的一种做法。
在锅里放上锡纸,锡纸上放小米和白糖。把煮好的各种肉放在上面的篦子上,开始烧火。直到肉的表面变得油光光、红亮亮的,就算大功告成了。
浓郁的香味会飘得很远,临近过年时,走在街上,几乎每天都会闻到熏肉的香味。
我的家乡就没有这么多的吃食,过年也没有这么隆重。感觉我婆婆老家的人特别注重过春节,而且特别会吃。
当然我也是有口福的人,而且怎么吃都不会胖,所以我根本不用控食,想吃就吃。
除夕之夜,话团圆
转眼来到大年三十。
除夕这一天,婆婆会很早起床,做饭和准备上供的物品。我也会起来帮她准备,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也都早早起来帮忙。
上供的物品一般有:鸡、鱼、肉、各一,豆腐、丸子各一碗,馒头5个,枣糕两个,米饭两碗,水果5样。都是挑最新鲜最好看的,分别摆在大盘子、小盘子或碗里。
准备好了贡品,就赶紧吃早饭,这一天早上是不能喝粥的,因为婆婆说一年到头了不能总喝“糊涂粥”,最后一天要明白明白。
吃完早饭开始挂“竹子”,这也是我家那边没有的风俗。“竹子”就是家谱,把已经故去的本族中先人的名字都写在上面。
“竹子”要挂在客厅的正中央,迎门的地方,把准备好的供品依次摆在“竹子”的前面,还要点上香。
中午要炖一大锅肉菜,各家各户习惯不一样,我婆婆家是炖排骨,里面放香菇、海带、黄花菜和炸好的豆腐,仍然是在柴火锅里炖。
大年三十中午的这一锅肉菜格外好吃,是平时怎么做都做不出来的味道,这就是年的味道吧。
下午开始包饺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最好吃的莫过于饺子了,过年时饺子更是主角。
素馅的和肉馅的都要准备一些,而且要包很多,是准备吃四顿的。
今年准备了三种馅儿:茴香肉的,韭菜虾仁鸡蛋的,白菜香菇胡萝卜的。
全家老少齐上阵,和面的,调馅儿的,擀皮儿的,包的,各司其职。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一家人其乐融融。
包完饺子,家里的男子就去坟地里“请神”,所谓“请神”,就是请那些过世的先人们回来过年,也就是“竹子”上面的那些人。
女人们则在家烧好了水,等“请神”回来就煮饺子,吃饺子。
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端上桌,就着腊八蒜、腊八醋。吃上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饺子,中国人的春节正式拉开帷幕。
春晚也是中国人除夕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夜大餐,全家人围坐一起,看春晚,嗑瓜子儿,发红包……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最享受最幸福的时刻吧。
初一初二拜年忙
大年初一一大早,吃过饺子,村里的晚辈纷纷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在大街上,大家见面都面带微笑,互道“过年好”。
初二早上吃饺子加面条,为什么要在煮饺子的时候煮上面条呢?说是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年顺顺溜溜的。
吃过初二的早饭,家中的男子便去“送神”,年过完了要把先人们送回去。
然后就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去,带上老公带上娃,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欢欢喜喜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