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不必等候炬火
(一)
可惜天将暗时,我的心才逐渐光明起来。
彻底消亡的日色终于夺走了我的一切伟大的尘埃,所有那些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尽被干净利落地抹杀,再也等不到下一次黎明。余下的只有灰暗与我,一派苍凉,无法言说的忧哀。
我心之光明是无限孤独的光明。
(二)
世俗意义上的体面是什么呢?形形色色的回答早已冲垮了这个问题,不一而足。抛却心底深藏的饱含激情的理想主义不谈,谁在年少时不曾有过一番追求体面的世俗梦想?想要这一生跌宕自喜,就算纸醉金迷的大都市永远遥不可及,许多憧憬只不过是海市蜃楼,也可以在回首的时候问心无愧,不觉得懊恼,一笑泯恩仇。想要一切世俗的生活基础,都可在长时间的奋斗过后,为自己所得,比如解决温饱的薪水和全身心投入真正热爱的事业的权利。想要顶天立地,建树关于“人”的理想,同时作为一个独立而坦荡的灵魂,不丢弃所有尘垢与荣光,淋漓尽致地生活在这片大地上,清白恣肆,廓然无累。哪怕终其一生只是钢铁丛林内部一只微不足道的蝼蚁,也要在暗夜中点燃自己的火炬,热烈狂奔到死。
我们在年少时不止一次地幻想过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或许有些矫情,可是到底还算坚定,左右不为难。
可是世界不仅给了人漫长的幻想,还有紧随其后的沉重的现实。谁也不知道自己心中曾经那么炽烈浪漫的追求究竟幻灭于什么时候。世界好像一场灰色的谵语。
原来伟大的英雄功勋毕竟只是大部分人的瞻仰对象,锦衣玉食的荣华也不可能被上帝均匀地赐给每一个人。任何一种社会都有其自然适配的分工,仿佛是命中注定,我生而为我,而你生之为你,无不是必然。
我想起了沈从文。1920年代这位从湘西走向北平的青年,正怀抱有关美与真的文学理想,踌躇满志地抒写下心中的故事。他估计怎么也不曾预料到自己的后半生将会如此坎坷而挣扎。曾经石破天惊的《边城》与《长河》全成了“桃红色的文艺”,他的命运彻底被时代洪流冲得碎了满地。作为知识分子的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更执著于坚守内心深处纯粹而复杂的自我。可这是多么不合时宜。于是他在世俗面前败下阵来。旧时的文学与美的光辉渐渐在特殊时期不断的思想改造过程中易弦更张,涂抹上一层革命的红色,而他也从此放下了以前那杆写小说的笔,“沉默归队”,退到时代边缘,并不平安地委身于历史博物馆的角落,断续地执行一个讲解员应该完成的工作。彼时的历次政治运动对沈从文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一回又一回打击与折磨,竟使他在清贫岁月中,陷入了迷狂状态。他躺在床上,不断地轻声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妻子张兆和在一旁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钱理群教授曾在论文《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中论及沈从文先生创作短篇小说《老同志》的欣喜与无奈——那是建国后他的第一篇小说,并非有力之作,却是他告别过去的文风与审美观念的一大标志。四十年代后,他的创作高峰已经彻底过去了。时代把他逼到了一个狭仄的角落,他开始了漫长的文物研究。曾经的文学大师而今正在历史的暗角落灰,得不到公平对待,甚至连适应的机会都无从找寻,却依旧“在不可堪忍的艰困寂寞,痛苦挫败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致张兆和》,1952),并获得新的价值,置之死地而后生,从个人“成全一切”而沉默,转为“积极忘我”——这是一个受了多么大的委屈、走过了一段多么孤远的复杂心路的人才有勇气做出的抉择!……我有时怀想,沈从文先生向历史的深远处悲哀地眺望之时,看无数衣服及其主人的命运与歌哭,是否也会从中隐约瞥见自己的影子。
在论文的末尾,钱理群终于写到沈从文先生“抒情考古学”似的文史研究,有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总结叙述:“当年沈从文从事小说创作,期待因文字的不朽而获得和百代千载的后代“晤对”的价值;现在,他虽然转而为文物研究,但那将有限的生命存留于永恒的历史中的期望,却依然一脉相承……沈从文就这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最终完成了他的‘文学家’的形象。”天知道这一段历史定评背后,掩藏有一位失落的作家大雪纷飞的生命中多么痛楚的心灵生活。
时乖运蹇,人们摸索于没有炬火也没有星辰的暗夜中,想要在保持本色的同时,活着求得世俗目光之下的体面,实在是至艰至难。
(三)
不合时宜的人好像从来没有世俗意义上的体面下场。苏东坡多么落魄,南下千里,北归未竟,终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残生。在一些务实的人看来,他的后半生根本悖驰于部分古代读书人年轻时的世俗追求。
可世俗的物欲,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些不合时宜的流放者,特立独行的自由之人,虽然丧失了常人之价值观念中的体面,却其实早已于无声处,以另外一种静默而崇高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自我”,拥有了更为深沉和丰盈的精神。
就像王小波散文中那只著名的猪,无视命运对生活的设置,从人类狡猾无耻的枪口下灵活逃出,跑得潇洒极了,自此成了四处流浪的野猪,再不见踪影。它失去了一只普通的猪早已被命运安排好了的一切,却收获了另外两样更加高贵的东西:孤独与自由。
就像被逐出雅典的哲学家,他们放下了一些个人的痛苦与挣扎,而以双手捧起了整个世界。
他们拥有比满天星辰更高远的宇宙,比风沙中的细弱草木更加入微的哲学。他们无需等待一个适合他们的时代来临;他们的存在本身,便已创造了一个永恒的时代——至于世俗意义上的体面收场,反而是他们最不需要的东西。
王小波在文末写到后来他在甘蔗地又一次极偶然地见到了这只野猪,可猪对他很冷淡,虽还认识他,却已不容他走近了。这是对的。特立独行不代表愚蠢和莽撞,总有一天,不合时宜的神明也要学会离群索居,与世界保持警惕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