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四七】存养良知要在事上磨
来书云: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译文]
信中说:“在事上磨炼。每日不管有事没事,只一心一意地培养心体的本原。如果遇到杂事,或自己动了念头,如此心有所动,怎么可以说没事呢?若依循着这些事情认真考虑,就会觉着道理理应如此,只是看做没有什么事一样,尽我们的本心罢了。可即便这样,仍有处理得好与不好之分,这是为什么?偶尔事情太多了,需要分出先后顺序来处理,每每因为我的才智不足而搅昏头脑。即使是极力坚持,精神也会觉得疲惫不堪。遇到这种情况,难免要经常退下来反省,宁可不把事情处理完,也不能不培养本体。这样做对不对?”
功夫,就你说的而言,也只能是这样做了,但是难免还有些出入。凡是做学问,一辈子也就为这一件事。从小到大,自朝至暮,无论有事没事,只要做这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必有事焉”。如果像你所说“宁可完不了事,也不能不培养本体”,就是把做事与存养本体看做两件事了。“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有事情发生,只要尽我们的良知去处理就行了,这就是“忠恕违道不远”。但凡处事唯恐不好了或者是遇到困难患得患失的人,,都是由于在意毁誉得失,不能真正地做到致良知罢了。。如果能真正地致良知,就会发现平常所谓的善未必就是善,所谓不善,却恐怕正是受到外在的毁誉得失所累,而自己丢掉了良知罢了!
释疑:
工夫之要,在于识的本体并笃信之。“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良知之明,自然之光,经久不息,但以至诚,毫光煜煜。事物之来,不着丝毫意思,不留不滞,即是良知之应。
良知之致,本来如来,自然无善无不善,亦自然见得善恐非善,而不善却恐毁誉得丧心起,人欲之私作祟者也。
有事无事皆可学,皆可做。做事与培养本体是一件事,其根本在于致良知。
之所以遇事困顿,不知所措,都是心中牵挂于名利成败得失,才患得患失、焦躁不安,导致精神衰落疲惫。若能依良知而行,不欺自己不欺他人,真无愧于心,便能无入而不自得。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我们大多是困知勉行的人,要切实地去致良知,不容易!能时时提起觉照, 在自己的心上用功,这就是必有事焉。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儒家的圣人之道讲得很清楚:一路由外向内,心通了之后,再由内而外。圣学先通自心,再有为于世。所以圣人之道有三:知己、知人、知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知己,知己是真工夫。知己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知事,知人知事,才能知天下。有知必有行,知到了,行也到了。所以要先把自己的心病治了,自己的心病治了,别人的心病一望即知,帮人治病也就容易了。
所以圣人先治自己,后治别人,再治天下。
精讲摘要:
你活一天就有一天的事,尽我心之良知来对待所有的、外来的事,自己的感,自己的觉,你都用你内心的良知来照它,照镜子似的照它。
举了一个可以把握的方法,就是“忠恕”,尽己之为忠,克己之为恕。不管是跟谁打交道,或者是跟自己的内心打交道,你要把自己扩充,尽己,有多大的能量释放多大的能量。克己之为恕,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跟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要找自己的毛病。“忠恕违道不远”,说良知太玄的话,你就拿忠恕来要求自己。
后面阳明先生又说到人情上来,说这些事变的感觉都是“牵于毁誉得丧”,你被你自己的得失感、荣誉感和被批评、被诋毁的这些评价性的东西牵动了,所以你不能实致你的良知。自己把自己的良知戕害了。
·
批注:
①事上磨炼。阳明屡屡言之。参看第二十三、四十四、二〇四、二六二条
②如。张本作“以”。
③退省:意为退下来反省。语出《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④必有事焉。见第八十七条,注二。
⑤勿忘勿助。见第八十七条,注二。
⑥忠恕违道不远。语见《中庸》第十三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