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最近在看这本书,现在也刚好到了快看完的地步,便借此讲讲它吧。
我听到这本书其实有蛮久了。从大前年听樊登读书讲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开始,就隐隐约约听到过这本书。再同她最近聊起一些情绪然后又听到了它。于是便在刚好看完另一本书的时候决定将它看起。
书不厚,一个日本作家写的。整体围绕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做讲解。表达方式也很特别,用现在时髦的话讲,这是一个全本的对话体。但又不是小说,是那种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不断阐述讲解、发问的书籍。书中主要就是一个青年人和哲人的对话,通过这两个人的对话,然后不断将一些思想与问题解答,让人看的同时也一起跟着疑惑,然后释然,很值得人一看。
一开头没多久,讲人生价值时就提到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是多么简单却又让人容易忽视的话啊。再由此讨论到人行为的有点反直观的“目的论”,主题立刻鲜明起来。
在青年与哲人不断对话的过程中,将原本在现实里印像最深的原因论完全给颠覆。不断往下,就继续围绕着这个主题青年不断,哲人不断解答。那个青年在一边产生问题一边获得答案的同时也一边依哲人几乎完全颠覆他原来生活理念的方式检视自己的人生。
青年的疑惑和问题,是一般大众,也即是你我都会遇到的问题。哲人解答着青年的提问同时,其实也是此书在给正在阅读此书的读者做解答。
书中的一些详细阐明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也让我颇受益处。比如他讲有些总是拿着一些借口不愿去写而参赛的人的心理,在书中哲人这样解释道:
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
又是一个“原因论”转“目的论”的解释,但这样解释却一下道明了真相,这也使我一下惊醒。我如今也在写文,有些时候不正也是有这样的心思?自己虽然有督促着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去完成,但在某些时刻也总还是有许多“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之类的观点,靠着借口来开脱的现状的情况在反观现实似乎常有。
这样的心思一被自己看穿,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种由“因为什么的原因所以才怎样”转变成“因为想怎样所以才找出这样的原因”的思维,一下将原本许多事的真相一下暴露得彻底,使我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警醒。
到现在此书我已看至尾章,也越来越开始明白书名“被讨厌的勇气”到底是何种勇气,从“甘于平凡的勇气”到接受自己以及能接受被讨厌,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接受的勇气。自我接受,四个简单的大一字,但有时人行起来却很难。而这本书刚好就是在阐明这是如何以及如何去做。
若真能如书中哲人一样能达到自我接受的境界,人接近幸福也是很容易的。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不管怎样他人就是他人,而我们能开始“分离课题”之时,那本来的烦恼也就会少了许多。那属于自己的幸福自然就来了。
但这一切看似简单的理念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也正如书中所说,“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在某一个刹那某些想法我们虽然能了解但却无法完全如是,这种情况也是常态,但谁又可知,了解了的至少是了解了,在另一个刹那至少就有让你顿悟的可能。
齐帆齐第6期28天写作成长营 第7篇 1260字
累计1012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