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对待万物无所偏爱,任其自然生灭。圣人对待百姓无所偏爱,任其自然生长于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却不会穷竭,运行之中生化不息。言语太多会加速失败,不如坚守内心的虚静。
刍狗,指草扎的狗,古代祈祷祭祀所用。狗是“六畜”之一。上古祭祀用狗肉。后来改为用草扎的狗,祭祀用完就随意丢弃了。
我认为第一句话,老子是带着抱怨的语气,站在众生的立场,以一种诘问的语气说出来的。在这里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特别是当人命途悲舛时总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老天爷啊,你为什么这么不仁义,为什么如此这么轻贱我们众生及万物,为什么任万物去自生自灭,为什么任我们奔流于六道的轮回?既然你是天地的主,你法力无边,为什么不一只手把我们拉上去?”
同样的道理,对圣人无作为也是心生不满,“圣人啊,你有这样大的能力,却不肯伸出手拉我一把,任我如被用过的刍狗一样随意丢弃,任人踩踏。你为什么要如此的不仁义?”
在后一句,他又马上给出了解答,他说:“天地之间,岂不像是一个大风箱?它空虚而不枯竭,鼓风越多,越是生生不息。但也要注意把握火候,使之恰到好处。”多言,比喻鼓风次数。“多言数穷”,是说鼓风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效果。“不如守中”,不如鼓风次数恰到好处。
这就类似于我们做人:坚守内心恬淡虚静,自然平等的待人处事,不多加干预,不执著强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苛责,不讨好,互相尊重,自然对待,便能在复杂的社交中寻到一方净土。
类比于治国理政: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动扰民。政令繁苛,只会加速灭亡。标榜“仁义”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权代法百姓遭殃,这其实是最大的不仁。
他并不反对仁义,但他认为仁义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理念,那就是“道”,也就是终极真理,也就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大爱无疆。
“天地不仁”,本是自然之道。天地生养万物,本就是无心为之。“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而生万物,而是任其生长消亡。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何尝有分别呢?
所以天地待人,既无偏爱,也无仇视。圣人所为也无偏爱或仇视之心,而是效法自然对待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