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于世界,关于思考,关于了解你自己,就跟感冒一样是一种治不了,但总会三天两头回来找你的病。
那么,人类学的著作也会是你应该考虑常备的药。
社会,世界,你,永远是「热的」,永远是「煮过的」。
人类学探究「生的」,「冷的」的世界,社会,跟人类。
人类学研究的是「本质」,而本质可以相对应到「现象」。
分不清人类学跟考古学吗?根本不曾读过人类学的相关书籍吗?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很适合当做你的第一本人类学主题书籍来阅读。
列维-斯特劳斯出生于布鲁塞尔,成长于巴黎,一生足迹涉及世界各地。
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来自艺术世家。他晚年还出版过绘画、音乐和文学评论集《看•听•读》。
《忧郁的热带》读来行云流水,文字带来的画面感跟思想触发点,足以在你的心湖激起许多涟漪。
「人的学问」要跟人结合
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许多欧洲菁英,从小都要接受古希腊人那套完整的人文教育。
现代管理学奠基人德鲁克说管理要左右手并重:左手管理,注重组织的有效性,右手信仰,强调组织正确使命。他的妈妈是李斯特的学生,他从小既要学习科学商业也要学钢琴跟绘画。
同时,列维-斯特劳斯跟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西蒙波娃等人一样,都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准备法国的中学哲学教师资格考试。
列维-斯特劳斯说准备哲学考试,就是要适应心灵体操。面对任何问题都要有辩证架构,有理论基础也有个人观察跟看法:
我有自信,只要给我10分钟时间准备,我就能够对公共汽车与有轨街车的优劣比较,发表一场长达一小时的演讲,而且使演讲词具有完备的辩证架构。
但是,他同时也发现这样的练习在考试通过之后,有可能因为硬结合而变成枯燥、枯燥的学术游戏。
除非,哲学这门「人的学问」可以跟人结合。
变与不变,以及,为什么
美国文化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这篇讨论列维-斯特劳斯的专文里面说: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发明了一种全职的人类学家的职业,其精神寄托如同创造性艺术家、冒险家或心理分析家的精神寄托。
刚开始,列维-斯特劳斯是在高中哲學老師。1934年,他的老师推荐他到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本来对人类学就有所涉猎的他,从此展开超过半个世纪的人类学研究。
巴西热带丛林里的原始部落,是他最早的研究对象。这个精神贵族突然进入雨林,受到的直接冲击既巨大又充满能量。
他是冒險家,心理分析家,人类学家,创造性艺术家,四种身份汇聚于一。
最早,新手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是要把《忧郁的热带》当做小说来写的。
然而,当个性变共性,偶发变常态,冷静地参与性观察者,以文学的感性跟想像力为笔,去书写原始部落里的变与不变,以及,为什么。
人是一闪即逝的光辉花朵
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我将要用一生的生命加以描述,设法要了解的人类制度、道德和习俗,只不过是一闪即逝的光辉花朵。
对整个世界而言,这些光辉花朵不具任何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也只不过是整个世界生灭的过程中,允许人类扮演人类所扮演的那份角色罢了。
這是詩,散文,还是回忆录?都是。这是《忧郁的热带》里面经常出现的文字。
参与式观察,是人类学家跟社会学家最大的差异点。前者必须参与而不能仅是靠资料来分析,但是,人类学家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当地人」。
有距离才能进退有据,才能回到研究者的日常,而不能浸泡在被观察被研究者的人海里。
电影《现代启示录》里的马龙·白兰度上尉本来要研究原始部落,后来却因为成为「他们」,而酿成悲剧。或者如电影《教会》里西班牙教士,在中南美洲发生的纠葛。
察,思考,诘问,回应,整理,可说是人类学家工作的基本程序。列维-斯特劳斯跟别人不同之处是,他可以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的思维都混搭其中。
人类学和哲学诗歌一样潮流
列维-斯特劳斯说他最早喜欢海洋的神秘,后来爱上山的深邃。在巴西待久了之后,最吸引他的变成是森林:
其魅力是以一种比较和平、比较亲近的方式展现出来的。这么长时间穿梭于沙漠一般的巴西中部草原以后,我已能够重新欣赏古代人所喜爱的粗犷的大自然。
他在學術研究上面的發現一样持续在变化跟成长,这也让他慢慢成为所谓「结构人类学」的开创者。
《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和《神话与意义》等书出版半世纪之后,仍然是研究者要参考的佳作。
在他以百岁高龄過世之後,《经济学人》杂志说他是思想界最后的巨人,说他「让人类学变成了和哲学、诗歌一样时髦的东西」。
《忧郁的热带》在今天读来,依旧时髦,潮,而且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