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原后,发现很多官员的能力和品德与他们的职位不匹配,导致政务荒废,国家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忽必烈对此非常担忧,他对身边的汉臣张雄飞和江孝卿说:“现在的情况就像一座快要倒塌的大厦,如果没有优秀的工匠来扶正,后果不堪设想。”他希望两位大臣能提出解决办法。
张雄飞深思熟虑后,向忽必烈建议:“古代有御史台这个机构,它是天子的耳目,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得失,反映民间的疾苦。如果有官员贪污腐败或不称职,御史台可以立即纠察弹劾。这样一来,整顿吏治,抓住纲纪,天下就能大治。”忽必烈听后非常赞同,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于是,在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正式设立了御史台,并任命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首批监察御史由王炳等十二名汉臣担任。御史台的职责是“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成为元朝中央三大机构之一,与中书省(行政)和枢密院(军事)并列,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格局。
忽必烈对御史台非常重视,他形象地比喻道:“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则是医治我两手的医生。”他希望御史台能够直言进谏,不仅监督百官,也能对皇帝本人提出批评。他对御史官员说:“你们的职责就是直言进谏,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们也要大胆指出。我会保护你们,不让别人嫉妒或陷害你们。”张雄飞听后深受鼓舞,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建言献策。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元朝还在地方设立了行御史台,并将原来的“提刑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这一改名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治理天下不能只靠刑罚,而应该以仁政和道理引导百姓。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成为治理的主要方式。这一改革体现了元朝治理理念的转变,从依赖刑罚转向重视仁政和道德教化。
元朝的监察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台谏合一”。过去,御史台和谏院是分开的,御史台负责纠察官员,谏院负责规谏皇帝。但元朝取消了专门的谏官,将规谏的职责也交给了御史台。这样一来,御史台的职权范围更加广泛,不仅监督朝中百官,还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监察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被称为皇帝在地方的全权代表。
为了确保监察官的廉洁和效率,元朝还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监察官在巡察地方时,不得与地方官员私下宴饮,不得接受礼物,不得进行商业活动,甚至不能带家属随行。这些规定有效地防止了监察官的腐败行为。此外,元朝还定期对监察官进行考核,表现优秀的可以升职,不称职的则会被罢免。
忽必烈通过设立御史台和一系列监察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整顿了吏治,促进了元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这一制度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御史台的设立,体现了忽必烈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