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焕的第 29 篇原创文章
本篇共计 1575 字,预计阅读需要 4 分钟。
很多小伙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普遍都遇到一些有关读书的困惑,包括想读书但是迟迟没有行具体动、买了很多书但是都在落灰、看了书也记不住过一段时间就还给了作者、看了些书感觉也没有太多作用等等,我个人也曾经身同感受,本文正是为这样的人而作。
标题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成年人”呢?因为本文主要针对成人如何读书,而不适用于青少年和儿童读书。
儿童青少年读书就像一张白纸,需要从零画出自己人生的一副画卷。所以其读书时需要系统甚至全盘接收外界的知识,有什么就读什么,父母老师说什么都认为是对的,系统从零学习,然后理解多少算多少,这样理解了的部分就慢慢画出了自己的画卷(知识框架);
而成人读书和学习是已经有了一副画,读书只是丰富这幅画的过程,所以需要读与自己这幅画兼容的内容,而不是什么都读,别人的话也不是什么都听,一般也不会去系统从头到尾读一大块的内容(除非踏入一个新的领域从头开始),所以成人读书一般更强调内容的挑选和能不能为己所用,更注重的是作者、书本内容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成年人学习最重要的过程是知识和内容的内化。
总结一下就是,儿童青少年读书主打一个“系统完整”,成人读书主打一个“吸收内化”。有点像 IT 领域里面的平台开发和基于平台的二次开发,本文主要阐述后者。
其实关于如何读书,《礼记·中庸》中就已经有很好的阐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本文其实也只是对其进行自己的诠释,大框架基本是一致的。
读书的本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通过读书可以和古今中外各种伟大灵魂和思想进行对话,实在是幸运和划算。关于读书的重要性(Why)在此不展开叙述,本文主要阐述如何(How)读一本书。
最近读了不少的书,包括一些认为还可以的《自控力》、《价值为纲》、《如何阅读一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动物庄园》、《认知觉醒》、《这样读书就够了》等,也包括一些自己感觉不怎么好的书比如《戒了吧,拖延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对如何读书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于是提炼了一下形成此文。
首先想到的是,做事的方法论真的很重要。
我以前经常会立年度目标,待看清单,比如去年我的年度目标是一个月读一本书,详细书单都列出来了。但是,很可惜,最终只看了 2 本书。
原来我以为是因为我自控力不够,现在发现其实方法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以前我的研究生导师汪老师经常对我说:“之所以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做事的方法没掌握好。”我当时听了不太理解,心想这和方法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主要是懒吗?现在回过头来看,汪老师说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确实方法很重要。
也就是说,我之所以年度读书任务没有完成,较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读书的方法不对。从这个角度来说,掌握做事的好的方法论,也是治拖延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次,市面上缺乏一种简单明了有效的读书方法论。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非常棒的读书和学习的方法,包括《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的四层阅读法、费曼学习法等等,整体思路都挺不错的。
老外的著作体系化结构化方面做得非常好,这是其优点;但是总感觉对读者不太友好,主要是老外的著作总是感觉特别啰嗦,一个观点反反复复很多次。就算是一些经典的著作比如《自控力》《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这样,可能是因为作者在写书时的环境和我们国内的环境差异导致。
所以我这儿写一篇相对精炼一些的读书方法论,希望对爱好读书的读者有所帮助。正是基于《价值为纲》中任正非所说:简单为美,简简单单把东西做好,不要把事情做得很复杂,客户需要实现同样的服务,越简单越好。
成年人如何读书,最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和使用场景去读书。以终为始,方能砥砺前行。
就像学英语,单纯去背单词效果不太好,但是通过阅读文章、英文交谈、看英文电影等英文使用场景,通过上下文来记忆和理解单词,学习效果就会好很多。
待解决的问题和使用场景就是“行”,通过行能够更好地带动读书的“知”。我们一般称呼这种带着问题和使用场景去读书的方法为主题式阅读。
下面将分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这种主题式阅读方法,分别是:选书、读书和写作。
未完待续……
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将采用连载的形式发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