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这个词其实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它并不是一个多新多潮的词汇。
这个词在2018年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5年前就已经入选了中国的网络热门词汇。
这个词之所以能够流行并不是因为它新潮,也不是因为媒体对它进行了多大的宣传推广。
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现象其实在生活中已经相当的普遍。具有巨婴型人格的人也在不断增多。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巨婴这个词大致的意思。它基本上是用来描述那些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身体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心理却停留在孩童阶段。通常是心理脆弱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而且内心以为全世界都围绕自己转,一旦现实情况与想象不符合就会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表现得像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幼童。
现实中哪些行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巨婴行为?
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名牌大学博士。赶飞机迟到5分钟。因此,错过了登机时间。机场值机员就建议他改签或者是退票。可博士生却坚持一定要上飞机并且他情绪激动,直接冲进柜台扇了值机员几巴掌,同时一边大吼道:“我就迟到5分钟能怎么了?"
近些年我们也听到过不少的例子。比如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强行啃老,向自己年迈的父母索要零花钱。当父母拒绝,常伴有肢体冲突。更有甚者使用暴力手段殴打父母的。
所以说巨婴的行为都是很可怕的。巨婴这个词也是非常负面的。
实际上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又都是巨婴。巨婴其实就存在于人类的心理结构当中。区别就在于,有些人是把这种心理结构无限地放大,成为外在显性的巨婴。
而另外的人能够通过建立心理机制克服并且修正巨婴的心理结构,让巨婴心理被压制成为隐性的。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巨婴?
巨婴一般是被认为过于自恋、过于自我以至于没有办法意识到他人与规则的存在。
所以要搞清楚“巨婴”就要先搞清楚“自我”。要了解人心理结构当中“自我”的这个部分,我认为最好的一个途径方法就是通过精神分析。因为精神分析学可以分析人内在的心理结构问题。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人的内部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还有超我。实际上三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
三个部分中“自我”这个部分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妙。自我实际上是夹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用来协调各部分的关系,它更像是一个心理上的调节器。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写过一本解读弗洛伊德的书,名叫《爱欲与文明》。在书中他是这样解释“本我、自我、超我”。
在外在世界的影响下,原本是用来接受和防御外界刺激的器官就逐渐发展成自我。
它是本我和外在世界的调解员,自我是用来观察并且衡量现实适应现实的一种心理的结构。
精神分析法:巨婴性格形成的原因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当中,所谓本我它是来自于人的原始欲望。赋予人类原始欲望是母体或可以说是母亲的子宫。人在没有出世前存在于这个母体之内,人在母体当中会感觉到绝对的安全和温暖。而人的欲望在母体当中会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本我】就代表绝对的自由和欲望。
但是当人被生下来,脱离母体之后,就会发现现实世界没有办法实现本我的全部欲望。现实的情况是需要向现实妥协、限制欲望、压抑欲望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既然欲望无法被全部满足就造成了本我的不满。所以婴儿会哭闹就是这个原因。它是源于本我满足的缺失。
不过婴儿最后也会发现总是哭闹也是无济于事,人最后还是得学会向现实妥协压抑本我的欲望。只有在对本我进行压抑的情况下人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学习技能,并且是学会劳动。通过制造工具和劳动来实现欲望弥补本我的缺失,这个压制机制就是【自我】。
自我,就是人在出生后发育出来的一个心理结构用它来对本我进行压制,让人学会压抑欲望,遵循延迟满足的原则。
除了本我和自我之外,还有一个心理结构是【超我】。所谓超我,就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这种道德的“我”,来自于外界的影响与塑造。包括语言文化、父母的影响以及社会的规范,从而塑造出人内在的道德。
外界塑造的“道德的我”会影响自我的生长发育,而自我的生长发育就直接关系到人如何区分现实和欲望、如何使用理性来暂时压制本我、协调自身欲望和外部的社会规范。
从这个角度来看,巨婴是没有办法压制欲望,没有办法协调好自我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才会出现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荒诞行为。
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在巨婴的心理结构当中【自我】这部分的功能丧失了,直接导致本我的无限扩张。
这些巨婴们就误以为自己依然是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它可以随意地满足各种愿望。所以巨婴会把现实世界当成母亲的子宫,也把自己当成了子宫里面唯一存在的婴儿,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种幻觉当中。
内心心理结构当中自我缺失的人就是巨婴。巨婴性格形成的原因当中,自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当我们再遇到巨婴的时候,应该对他们抱有一种同情的态度。因为,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人或者是有身心疾病的人。
心理学分析法:巨婴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般心理学的共识是认为人的自我大概是形成于三岁之前。而“自我”的塑造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环境还有父母教育的影响。
如果小孩子父母本身他的精神状况就有问题,本身心理就不健康的话,那么小孩子在心理上的自我发育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自我的功能会失衡,最后出现巨婴的性格。
所以父母的心理问题有可能对子女形成遗传,在心理上精神上有问题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更有可能形成巨婴性格
人类的自我塑造当中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良性挫折”。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海因斯科霍特就曾经专门研究过巨婴型的人格。他认为父母需要给予儿童一种良性的挫折式的引导。
由于儿童他还缺乏自主行为的意识所以良性挫折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参与。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需要合理的限制儿童的各种欲望,让他知道现实世界和自己的愿望之间是有距离的。
要对于不合理的愿望进行限制,那么这种限制本身就是一种挫折。但是过度的挫折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父母在限制儿童不合理的欲望的同时也要鼓励儿童进行各种尝试。
例如:对于婴儿最基本的吃饭、洗漱、穿衣等等能力。在儿童长大一些以后还要对于各种更为复杂的事情进行各种练习和尝试,比如学习知识、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体育竞技等等。
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离不开挫折的训练,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良性的挫折感、良性的失败它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这个阶段不能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要让孩子感觉到即使失败背后也有父母的爱和支持。
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克服挫折与失败,主动地调整自我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意识。
这样一个功能健全的“自我”就可以有效地区分出内心欲望和现实世界,协调两者的关系。
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讲,就是“自我”对于“本我”进行合理的健康的限制,于是形成了健康人格,避免成为巨婴。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父母的心理功能本来就不健全或受过心理创伤的话,那么作为父母就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完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没有办法建立一种良性的挫折感。
过分溺爱与过分限制
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方式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分溺爱。溺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这种方式是无法提供给孩子挫折感,那么在孩子的心理结构上“本我”就完全不受“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就很容易形成典型的巨婴人格。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过分限制。父母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对子女的一切都进行限制,让孩子的挫折感过分强烈。同时这种挫折感是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孩子反而是感受到父母的冷漠和压抑。
在以上两种情况【良性挫折感教育】都会失败,最后孩子都会出现各种病态的性格。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形成非常扭曲自卑的心理人格障碍,俗称就是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