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老师说:“教师修炼功德有三条标准——利他,眼界,胸怀。”
电影《小西天狄道传奇》中,有一段对话:
扫地为何?为了净地。
净地为何?为了静心。
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
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
心无挂碍,无挂而敌,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先“净地”,再“静心”,然后“见众生”,最后“见自己”。后面的“见自己”是我加上去的。
这是一份多么超脱的境界呢!这份超脱却又是建立在接地气之上的,建立要关注身边环境之上的。梦想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先把身边的事做好,把身边的小事做好,然后再看看你能否处理较远一些的事情,再去看看能否做一些更高更远的事情。
作者说:地净,地恒在,清除的只是干扰;心静,心恒在,舍弃的只是浮躁。教师的修功德不是追求无嗔无怒无欲无为,而是为了秉持一份澄澈、谦逊和敬畏,修心正身,度己度人,教书育人。
我喜欢这样的娓娓道来,也喜欢这样的层层推进,以及融通直达。一个澄澈、谦逊和敬畏的人,他的教育教学一定也做得可圈可点,至少在培育人走向更温润也更辽阔上面,做得比一般人要出色一些吧。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下面的三个观点:
第一,修功德的根本在于“修”,“修”的精髓在于“悟”和“行”。
是的,修功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实实在践行,在悟,在行动。关于这一点,一位老师能否赢得同伴的赞誉,就在于他是否在真正修炼,是否能理解他的做法,同时也能看到修的结果。这一点,可以说是根本。
第二,修功德的对象是“功德”。教育领域中的功德,绝不只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好成绩永远是好素养的影子,没有了正身,影子又何处寻?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就是我的骄傲。这个观点,在15年前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只是,现在,关于学生的成绩这一块,我早就放下。放下的意思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去管理,而是当你将重心落到人身上去的时候,成绩自然而然也就好了起来。这是我这些年实践的效果,因为作者说的这句话:好成绩永远是好素养的影子。所以,先要有好的素养,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学生都没有好的素养,那好的成绩有何用,又能立足多久呢?
第三,在成全学生的同时,所有教师都不应该忘记成就自我。
我们会看到很多老师在兢兢业业,却自己过得并不顺心愉快,或者通透,或者洒脱。一个老师好的精神面向永远是自己过的很好,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学生。
归根到底,要怎么修,要修什么,要修到何种境界,都是和自己相关联。我们都想遇到生命中的贵人,但于成年人而言,用作者的话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贵人”,其实只能是藏匿在灵魂深处的那个不服输的“我”,这个“我”持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技能以及个体学养,决定着一位教师能够抵达的教育教学的远方与高处。
我愿意是自己的贵人,不断修炼一份恒常的功德:利他,眼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