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1000
性格陷阱有哪些?而很多性格陷阱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已经发生了,怎样去识别他们呢?如何来界定某种性格特征是否是性格陷阱呢?通过以下三个核心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第一,性格陷阱往往会有持续一生的模式或主题。
比如一个已经脱离原生家庭很久的女孩,甚至已为人母,但是她的依赖、脆弱陷阱仍然在持续地产生影响。
第二,性格陷阱还会带有自我伤害的特性。
人们总会尽力避免生理上的病痛,但对待心理病症却采取相反的态度。有着性格陷阱的人甚至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患者甚至会主动给自己找罪受,在熟悉的痛苦和未知的恐惧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
第三,性格陷阱的某些特征会自我延续。
虽然某种性格陷阱令人痛苦,但它们依然是“舒适区”,因此它们非常难被改变。
这就有的女孩为什么会找一个非常强势的老公,老公帮她决定了所有的事,她也经常抱怨老公对她颐指气使,但是她仍在坚持这种生活方式。
如果你身上的某些特征带有以上三点特点,就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因为带有这些特点的性格特征,很可能属于本书中提到的性格陷阱。
接下来,我们按照性格陷阱这本书作者的方式,根据安全感、独立生活、情感联系、自尊和自我表达这五个领域,将性格陷阱进行分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家可以结合童年时期的经历,找到自己身上的性格陷阱。
首先,遗弃、不信任,这两个缺陷是和安全感有关的。按照书中的解释,遗弃是指某个人会觉得身边的人都会离开他,他总感觉自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抛弃。
由于这种担心,这个人可能会过分黏着别人,但是这往往会更加引起别人的讨厌,加速远离他。
再来看下什么是不信任性格陷阱,不信任是指某人总是觉得别人在欺骗他、对他撒谎,这种人总是怀疑别人与自己交往是有所企图,所以他要么干脆回避人际关系,要么只能和别人泛泛之交,没法产生更深的连接。
第二,依赖和脆弱,这两个陷阱和一个人能否独立生活有关。依赖是指有些人会认为,他只有通过获得别人帮助,才能处理好日常生活。
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法独立生活,就会陷入到本书所谓的脆弱陷阱,是由于某人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别人打理。长此以往,这个人就不敢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慢慢的就会陷入脆弱陷阱中,每天担惊受怕,很难有安全感。
然后,情感剥夺和社交孤立这两个陷阱,它们与如何处理与他人的感情密切相关。
情感剥夺可能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实际上也非常容易理解,按照书中的解释,就是某人觉得没人真正在乎他、理解他。或者这个人本身就是个冷漠、不愿付出的人,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不好的人际关系,都属于本书定义的情感剥夺。
社交孤立不难理解,是指某人觉得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很可能是童年时期,自己被其他孩子所排挤,成年后将仍然逃避社交,逃避交朋友。
第四,缺乏自尊有关的性格陷阱,比如自我缺陷和失败。
书中提到的自我缺陷陷阱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优点,身上全部都是缺点,这个人会认为如果人们真正了解了他,就会发现,他毫无价值,完全不值得打交道。
失败陷阱是指某些人认为自己在学业、工作、体育运动等方面都很失败,尤其是相较于自己周围的人,自己是个完全的失败者。
最后三个性格陷阱分别是屈从、苛刻标准、权利错觉,这三种陷阱都体现在某人不会自我表达。
听起来屈从陷阱这个词有点奇怪,其实按照书中的解释,也非常好理解,实际上就是指你为了取悦别人而自我牺牲,你允许他人控制自己。
比如说,一个人会由于内疚,答应他人的一切请求,再比如说,某人可能害怕被老板所讨厌,而失去工作,所以加班加点、违背自己意愿辛苦工作。
苛刻陷阱是指某人给自己设定了超高的标准,这个人会过度在意地位、钱和外表,喜欢攀比,甚至为此放弃幸福、快乐、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权利错觉陷阱是指某人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对现实抱着脱离实际的幻想,这样的人坚信,自己可以瞬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从不去考虑别人,也不考虑这种情况是现实的,是否具有可行性。
然后,我们可以对照性格陷阱的分类,来回忆童年,尝试着感受自身的性格陷阱。作者在这里特别说明,在回忆童年时,很多时候是会带来痛苦的。
但是如果不去回忆童年,不去重新感受曾经的痛苦,我们就会很难发现自身的性格陷阱。
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受,可以暂时停下来,等下次再继续进行,作者也建议,这个环节也可以找家人、朋友在旁边给予你支持和帮助。
另外性格陷阱这本书中有一个问卷,可以帮助你梳理出自己是否有一些陷阱,分别是哪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测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