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的咨询结束。基本上都是我在说。老师给予极偶尔的共情。(也可能是我倾诉欲太强了,但和今天的咨询老师对比后,今天老师的互动还是更好,显然更专业)
4次咨询仅有过的分析是:你希望你的内心更有力量。
在描述了我日常生活的一件事后,先是认同这种情形下我的情绪反应。点评到我可能因为之前的经历对女儿内疚,加上在女儿身上投射了自己。所以情绪有点过。
没有收获到我想要的。每一次咨询后其实都会思考要不要继续跟在这个老师咨询。但心理咨询本身是一个过程,我觉得我是不是太着急收获什么了。所以,纠结后还是会继续。
今天预约了另一个咨询老师,价格翻倍,在咨询后似乎更贴合自己的需求。(这个下一篇来写)。当明确有了更好的选择,而价格也在我可承受范围之内时,我果断选择了今天的老师。(行动力比较强?)
本来一直觉得如果要中断和上一个老师的咨询,最好再预约一次,一起聊聊为什么不再继续和她咨询。但出于1.经济考虑(一次300大洋的开销)2.上次咨询其实谈到我希望老师多些分析3.已经找到更专业的老师。
我给老师留了言:明天不再继续咨询,感谢老师这段时间的陪伴(按原来讨论,每周五晚咨询)。老师也淡定地回复:好的,祝一切顺利。并没有询问我不再继续咨询的原因。
其实,这种咨访关系挺好的,你来,我欢迎;你走,我不送。心理咨询本身也只能吸引相信心理咨询作用的人,作为心理咨询师,你只能做好自己,然后自然地吸引对你有感觉,愿意找你咨询的人。
如果来访者要脱落,这也不是咨询师可以控制的事情。但如果可以,我估计会了解下脱落原因,这样促进自身反思,做得更加专业吧。
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如果有困惑,先留个线头在那。等到有空时,再把问题拾起来,渐渐去思考。
内在个人成长上,先接纳自己,再求慢慢改变。(不接纳却急于改变,这大概也是我心理冲突的原因?)
养育女儿也好,有些问题是我之前不成熟的养育方式导致的,有些是女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前者会觉察反思改变,后者会接纳基础上进行教育。
儿子,相对而言,还是一张白纸,我们会先了解他的先天气质,再逐渐去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和能力。先天气质无好坏,后天性格有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