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一直在用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讲改变。在发展心理学的框架里,改变分成了一个一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年龄、阅历、社会角色这些“大”转变作为根据来划分的。它的好处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长期而且完整的视角,但它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认为“改变”指的就是人生大事,是个大活儿。
那心理学中,有没有更轻松一点的改变观念呢?当然也有。
本周我会介绍一种更轻松的改变观念,就是行为主义的视角,又叫“学习理论”。具体的操作后面几天再讲,今天这一讲,我想先为你理解行为主义的改变原理,做一些思想准备。
改变时刻在发生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行为主义的视角更轻松呢?因为行为主义认为,改变不是一件大事儿。每天、每时甚至每分每秒,改变都在发生。
举一个我自己经历的改变吧:我在写这节课的同时,我女儿正在家上网课,她现在已经非常适应这件事了,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她都能自己解决,并且情绪稳定,心态平和。而疫情第一年她刚上网课的时候,常常因为连接设备,测试会议号这种问题的刺激,三天一抱怨,五天一崩溃,我们全家也都跟着乱得四脚朝天。
显然,她现在已经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因为上网课这件事对她的刺激消失了,而是说她已经习惯了上网课给她带来的刺激。这种改变,用行为主义的话来说,就叫“习惯化”。意思是,我们本来对一个刺激有非常大的反应,但是当我们持续接收这个刺激的时候,再看到它就没反应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以及“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习惯化还不是全部,进一步地,我们可能会变得喜欢甚至依赖这些刺激。这在行为主义里叫作“简单暴露效应”。意思是,一个东西反复在你生活中出现,当你对它越来越熟悉之后,你就会对它产生某种自动的偏好。不是因为你觉得它有多好,只是因为你感到熟悉。
比如,有一些洗脑广告就运用了这个原理,它们会进行大规模的投放,不断地在你眼前重复闪现,在耳边重复播放,暴露一段时间,达到一定的强度和密度,你对它的态度就变了。你在购物时看到这个品牌,就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它应该还不错”,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这个潜移默化的改变过程,但这就是一种改变。
新行为替代旧行为
那问题就来了,在行为主义者眼中,改变为什么可以如此轻易地发生?
你可能还记得我对行为主义的介绍,这个流派认为不需要把人看得那么复杂,人是一个在特定刺激下产生特定行为的反应机器。如果新的行为置换了旧的行为,这个人就发生了改变。所以,改变不是真的要改变一个“人”,而是去改变特定的“行为模式”。请注意,这里有个关键词,叫“行为模式”。
先说前半段,“行为”。这里说的行为,可以是动作,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表情,但它必须是外在可观察的。因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只有能看到的改变才叫改变。
你光是在心里感觉自己变了,没有任何意义。就好像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从来不会表达爱意,他现在想:“我要学习去爱对方”,那么他就要学会去这些爱意说出来,让对方听见,最好还能制造一点小浪漫,送个礼物什么的。如果他只是停留在头脑里:我已经改变了,我在心里更爱你了,那另一半肯定不会买账:你内心改变有啥用啊?如果我不能通过具体行为感知到你的变化,那我还是认为你不爱我。
说完“行为”,再看后半段“模式”。模式这个词,就说明这不能是偶然的改变。比如,你跟着教练学网球,教练给你摆了一个姿势,那一下挥拍你确实有模有样,但是回过头你就忘了,下次再拿起网球拍,你又回到了之前习惯的姿势。在行为主义者看来,这就不是有效的学习,它的改变并不持久。
总结来说,行为主义者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持久改变了,改变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叫学习。
这种看法好就好在:
不用讲那么多口头道理,只信眼见为实。你在行为上有变化,而且是持久的模式性的改变,那就是改变。
但你可能会提出一个反驳: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其实也挺可怕的。这不就是在鼓励我们做表面文章吗?就拿亲密关系打比方,大家都只看重表面的甜言蜜语,爱不能只放在心里,必须表达出来。那岂不是就说谁的演技好,谁就更深情吗?这可不对劲!
改变与“人”无关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做的一个思想转变:
行为主义的改变,与“人”无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你之所以会产生刚才的疑问,是因为你的关注点还是放在“人”身上。你在乎的是,我该怎么透过表面的行为,去判断这个“人”的本质?比如他是不是真的爱我。而行为主义者认为,根本不存在“人”的本质这回事,他们认为,人是由行为构成的一个集合。我们最好不要脱离具体的行为,去讨论抽象的“人”。
所谓的“爱”,其实也就是在无数风花雪月或者柴米油盐的场景中,他要怎么做。
这种看法也让改变变得更简单,为什么呢?
有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被父母教育,学习要主动,要自觉。这是针对你这个“人”的要求。这个要求像是一个无孔不入的压力。你就算把作业写完了,任务做好了,也不能放心地玩儿,父母保不齐会说:“你看,你写作业就是为了玩儿,心里还是没有学习。”陷入这种对峙,孩子也很委屈,父母也很累。如果你家里有孩子,也有这样的烦恼,也许可以试试用行为主义的思路,给孩子定个计划:每天任务量是多少,只要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这样孩子可能进步得更快。
甚至有的时候,人学习了新东西,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但“人”本身是没变的。
你可能还记得,我在讲主动稳定的特征时讲过,主动稳定不是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比如,一对夫妻关系是长期稳定的,那这段关系当中不存在他们的改变吗?其实,他们大概率会遇到各种挑战,需要学习更好的相处方式。比如他们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相互谅解,达成了一种平衡。这也是一种改变。只是这两个“人”没变,两个人之间的稳定关系也没变。也就是说,如果你也想在生活中,试着使用行为主义的视角解决问题,我有一个小提醒,注意不要给人贴标签,比如他到底变了还是没变?他好还是不好?这些可能没那么重要,他有没有把事做好更重要。
你可能又会想: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有天性的,有些行为就是跟我的天性相违背,我学不会!怎么办?这是今天这一讲我最后想跟你讨论的话题:学习和天性的关系。
克服天性的阻力
你应该还记得,我们在第五讲提到过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他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给我 12 个健康的婴儿,让我一手打造,不管他的天赋、爱好、意愿、能力、天职、祖先的种族是什么,我都能把他训练成我想要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商界领袖,甚至是乞丐和小偷。
放在今天看,这话多少有点过于绝对了。因为研究发现,很多人格特点、行为模式都跟基因有关。话虽如此,今天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仍然会说:
就算是基因决定的,又怎么样?只要经过科学有效的设计,人啥都能学会,什么毛病都能改!这是一种乐观、激进的气魄。
如此绝对的观点,你不一定同意。但我确实觉得,咱们可以适度地吸收一点这样的乐观情绪。
因为改变的一个阻力,常常就来自“我不是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前面第 19 讲提过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会给改变带来无形的阻力,这时候就需要你把改变看得轻松点。我做咨询的时候会说:你是个内向的人,但请你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想象一下要如何扮演一个外向的角色?你会怎么把他的语言、表情、身体动作模仿出来?用这种方式,很多认为自己没法改变的人,都可能很快学会新的行为。
当然了,
学到了新的行为,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用。你还是你,你可以继续保持你的“本性”,但是把一些新的行为模式装进你的工具箱,平时不拿出来,在关键时刻派用场。
比如你学会了怎么表达愤怒情绪,并不意味着你具有了爱吵架的“天性”。你平时还是可以跟人讲道理,但万一你碰到讲不通道理的极端情况,就多了一种行为可以选择。
好,我们做个总结,这节课讲了行为主义视角下的改变。行为主义把改变看成一种学习,也就是用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旧的行为模式,这种改变随处可见,甚至不需要有意识地努力。
给你留个思考题:现在的你和去年相比发生了什么改变?学了这节课,你觉得是什么新行为替代了什么旧行为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交流。
下节课,我们会顺着这个话题,介绍一下在行为主义的视角下,改变是怎么不知不觉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