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导入环节,我先带同学们回顾了古人计时的发展,一开始人们靠观察日出日落、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来估测时间,后来出现了专门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仪器——圭表和日晷,由于圭表和日晷的需要日光的缺陷性,又出现了用“一柱香”来计时的办法,但是燃香计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请学生来回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再次明确有规律的事物,具有一定周期性运动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最后我提问“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燃香计时,还有什么更准确一些的方法来计量时间呢?”学生都能提到用水来计时,由此引出了本课的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在探究活动之前,我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可以用来计时呢?”学生的回答都能提到水的流速问题,但是不能将概念整合,于是我提示“我们可以回忆参照一下,我们探究用燃香计量时间的条件”,学生果然很快能说出,“因为流出相同多的水的时间是一致的”,即“同等条件下,流出相同水量的水,时间基本均匀”。之后我进一步明确实验要求,我们在探究中要证明水的流速基本均匀,即同等外界因素条件下,流出相同水量的水,时间基本一致。我先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与我合作,配合教科书和学生活动中心手册上的表格,先计量了流出2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并在表格上进行了记录。然后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水可以用来计时,说明流出相同水量的水,所用时间基本均匀这一概念来猜测流出40毫升和60毫升时所需的时间。那么事实究竟是否如此呢?在强调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之后,我请学生小组合作,开始了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都很积极,我请每个组的代表将实验数据写在了黑板上。实验完成后,我请学生观察大家的实验数据,找寻规律。学生都发现,水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水的流速越来越慢。我紧跟提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到:“水量减少导致水压变小,从而流速变慢,所用时间变长”,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我抛出问题“那么要达到用水来计量时间,我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做出什么改进呢?”学生基本都能通过“需要保持水压”推出“要保持初始水位高度”这一关键条件。
以此进入对古代水钟结构的观察和分析,请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古代水钟的图片,同桌讨论,根据水钟的结构分析水钟的运行原理和过程。学生大多能根据图片的结构说出水钟的运行原理,但是对于“溢水孔”对于保持初始水位高度的作用还需要一定的引导和讲解。
最后的拓展环节,配合视频向学生介绍了“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主要类型的水钟。并且请学生思考了水钟计时的优点和缺陷,为下一课进入机械摆钟的学习稍微做了一些铺垫。
实验器材中的滴漏器最大的容器是60毫升,所以对学生活动手册上的数据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以便于实验操作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