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我们一般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而博尔诺夫所说的“教育气氛”除了有这层含义外,还指一种内在的弥漫在空间中的能够影响行为过程的心理因素的总和。也就是说,这里的“教育气氛”不仅指外面的环境,还指心理的一种气氛。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教育气氛”的关键词是安全感、良好情绪、信任。
1.安全感
“幼儿具有安全感的初始状态,气氛纯真而信任。这一封闭的世界终有一天会被打破,人经过危难,体会到自身的存在非常不安全,并产生孤立无援的失落感。于是产生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保障、重新在世界上获得可靠的立足点的需要。”
孩子在童年阶段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阶段。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母亲,如果孩子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陪着读儿歌、童谣等,孩子有安全感,性格就会很好。后来入园、入学,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充足,再加上家长及时帮助孩子减轻入园的焦虑心理,因此孩子很快就能适应校园生活。可是现在好多家长,特别是母亲,因为忙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将孩子从小就推给了上一辈,因此孩子从小安全感缺失,导致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校园生活。
我班里的小锋同学就是如此。他只比弟弟大了一岁,再加上妈妈的工作很很忙,因此他几乎就是奶奶带大的,而奶奶对孙子又格外的溺爱,在三岁以前,母亲陪伴他的时间很少,导致这个孩子安全感严重缺乏。后来在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母亲意识到了问题,又拼命的想弥补孩子,于是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导致在本该建立规则的时期又没能够建立起规划来。因此,孩子在刚刚入学时,每天都是入学困难,特别是妈妈送他的时候,有时候妈妈来送孩子,如果孩子哭着不上学,妈妈就会带回家。我了解了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几乎就是整天哭,在幼儿园里一哭就是一天,上了一年级以后,虽然不是哭一整天了,但是每天入学时必定哭。后来,妈妈也认识到教育出了问题,于是努力学习,改变现状,二年级的时候,孩子终于建立起了安全感,能够适应校园生活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安全感会因为外部的种种原因被打破,这个时候就检验出童年安全感的重要性了。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尽快调整自己,建立新的安全感。如果童年期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在遇到变故时,无法找到新的安全感。最初建立的安全感,是浪漫阶段,那打破安全感,就是精确阶段,最后重新获得安全感,就是抵达了综合阶段。这个阶段又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人生就在这样的循环中螺旋上升。但最终的安全感来自于内心,是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而这种信任是在一次次的战胜危机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2.良好情绪
让孩子在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不被恐惧担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愉快发展。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很重要,老师要注重培养和学生的愉悦关系 。我个人觉得,不仅是老师要和学生培养愉悦关系,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和孩子培养愉悦关系,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家长打怕了,很多时候在学校里就会表现出来,而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胆小,极度缺乏安全感。
情绪是个别成就得以产生和持续存在的根本基础。情绪会影响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处理事情时会带有个人情绪。而管理自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管理情绪,教师更要在教室里创设良好情绪的氛围。良好的纪律有助于良好情绪的形成,而良好的教室环境又有助于良好情绪的形成,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的情绪还将影响学生的情绪。最后,还要注意创设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如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一个是让学生对知识有兴趣,惊异于知识的魅力,另外就是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才是学生获得良好体验的根源。
3.关于“明天性”
“明天性”就是儿童“快乐地向人类美好的、吉祥的未来敞开大门”,就是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好奇心。我们要呵护儿童的“明天性”,不断使儿童品尝到成功的味道,感受到自我的突破,体验到收获的快乐,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建立对自己的根本信任,从而激发、保持其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收获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树立自信心。班里一个女生,学习起来有困难,但是当我慢慢地和她交流时,发现她不是不会,只是慢一些,要思考很长时间才能想出来。另外,有很多问题,她都能说到点子上。如学《雷雨》一课时,她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告诉我说:“老师,前面先写景物,后面再写动物。”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了她,我说:“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会读书,会思考,还能发现写作的规律呢。”孩子听了我的表扬,高兴得笑了。我想,这一定会在她的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让她能够更有兴趣地学习。
当我们建立起了好的教育气氛,我想,我们的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