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34条“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对他的观点非常认同,却有些迷惘。我们都知道思维能力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却又不是一件能说得清并且立竿见影的事情。
我曾经给学生上过和思维有关的课,“冲破思维的牢笼”,围绕着发挥想象力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活动“最佳配图”和头脑风暴,看到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学会多元思考;同时学会用脑力激荡的方法,拓展思维的广度。但也仅此而已,这节课只是让学生对思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更深层次的训练还在探讨中。
双减政策实施的今天,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作业,睡眠等的讨论和检查,却很少有人提及发展思维和智力,也许这是一件说起来重要、实践起来又似乎无从下手的事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这件事情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尖锐而又尚未加以充分研究的问题之一。
于是百度了一堆的视频,有讲如何发展思维力的,有讲思维品质的,还搜到魏书生讲如何发展思维力的视频......听过之后还颇有些体会,其中有些方法还是可取的。结合视频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试着谈谈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智力,形成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的思维课就是生动的,直接的感觉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到因果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学会广泛深刻阅读和有序表达。
儿童思维发展分为三阶段,动作思维阶段0一3岁,视觉思维阶段3一6岁,抽象逻辑思维能力6一12岁,每个阶段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联系能力,思维也需要建立在源头活水上。培养的方法就是从小说完整的话,让儿童学会有序表达;看尽可能多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社会经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儿童接触的材料越多,疑问越多,兴趣就越浓,思维就越活跃。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思维语束加翻转课堂。思维语束指的是思维的十个力,即理解力,分析力,总结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认证力,判断力和心算力。就好比看到一道数学题,思维的过程通常是先理解它出自哪里,再分析一下题干和条件,然后看看曾经做过类似的题没有?和以前做过题的区别在哪里?有几种情况可以考虑......这就是思维展开的过程,阅读能力体现在对于文本、题干和设问的研究,以获得有效的信息,联系能力则体现在对材料的设问和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现这种思维练习的方法就是翻转课堂,也就是让学生讲题,讲题就把这个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对思维是很好的锻炼,可以锻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也可以锻练思维的独立性和确定性。
2.想象是智力的翅膀,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魏书生谈到发展思维力的时候,提到了松、静、匀、乐一一四字秘诀,即身体要放松,才能进行思维;心里要宁静,才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呼吸要均匀,情绪要快乐,人只有让身体放松,心无旁骛,呼吸均匀,情绪平和的时候,才能有助于思维的扩展和智力的开发。魏书生班主任工作做得好,得益于他懂学生的心理。
他用了很多方法,就是通过空间的角度和时间的角度来转换,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让成绩退步、苦恼不堪的学生写“七个角度看失误”,把失误当作井盖,然后写出从七个角度看井盖的文字,分别是站在井底看,站在井沿上看,站在大山上看,站在山峰上看,站在云端上看,站在月球上看,站在太白金星上看......通过变换不同的空间,让这个学生越写思路越轻松,越写视野越开阔,通过七个角度看失误之后,发现这点失误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根本不值一提,学生的情绪马上平复,学习状态马上回来。面对相对于宇宙如此渺小的井盖,哪里有工夫再纠结失误?赶紧想解决的办法是最重要的。
至于通过转换时间来训练思维的有“站在50岁看学习”,“20年后再相会”等等,让学生描述自己会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从事什么样职业等等,扩展思路。
多角度看问题的训练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当然,思维的训练绝非一蹴而就,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获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