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7 教育者的魅力从“共同遭遇”开始
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看到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也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起来。
“共同遭遇者”之间是最容易沟通的。
教师就应该不断绿化自己的心灵,绿化的办法就是反思。
案例48 宰鸡儆猴猴不怕
“宰鸡儆猴”为什么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呢?这是一个整体氛围问题。
你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写作业,但是你没有办法迫使孩子爱学习;你可以镇压“罢工”,但是你没有办法防止“消极怠工”。
案例49 取消考试资格无所谓
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这句话说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即使人们面对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怕到了极致,也就不怕了。所以若想要利用一个人的恐惧心理控制他的言行达到你的目的,就一定要注意分寸。
学生因为恐惧而不得不学习,这是最低级的学习心态;单靠这种恐惧来使学生不得不拼命做练习册,则是最没有水平的教师。
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考试作为老师的“法宝”才能发挥某些威力:一是学生对考试还抱着某种希望,二是他们对考试的厌恶还没有到极点。现在许多学生已经被折腾得清醒到了麻木的程度,连校门都根本不想进了,甚至连活着都没有趣味了,他们还能怕“取消考试资格”吗?
当前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尽量少用“恐怖”手段,在帮助学生喜欢学习本身方面下点功夫,这才是正确方向,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水平。第二,如果迫不得已使用“恐怖”手段,也应该知道它的局限性,掌握分寸。
案例50 为什么孩子说起父母不再流泪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加上人口压力剧增,致使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家长虑及独生子女的前途和个人的晚年生活,对孩子教育投入了史无前例的精力和财力。怎么做呢?通常的办法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以期换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以期给他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威逼、恐吓,以期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这两条把家长变成了孩子的“奴隶”和“使唤丫头”。而主人对使唤丫头一般是没有感恩之心的。
家长只要不当“家奴”,孩子是不会蔑视他们的;家长只要不当“工头”,孩子是不会仇恨他们的。而教师只要不抱住老“经典”不放,办法总会有的,效果也会有的。
案例51 要学生发言,还是要学生思考?
一个真正爱思考的学生,在肤浅的问题上发言少,而当遇到确实有点深度的问题时,他可能会发言很积极,甚至要争论。所以发言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轻易不说话的人开口石破天惊,这种人可能是很厉害的。
教师应该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把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调动起来。问题提得好,学生自然想说。
什么原因使你不举手回答问题?A.不会。(29%)B.不敢肯定答案是正确的。(39%)C.怕老师笑话。(9%)D.怕同学笑话。(12%)E.没兴趣。(4%)F.别人不说,我也不说。(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课堂的社会性(他人的影响、气氛)方面的原因就占30%之多,这是不能忽视的。思维的问题更加重要。学生不发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不会,不知道如何思考,思考了也似是而非,貌似懂了,但实际模糊不清。
对学生的课上发言,问也好,答也好,关键是看其“含金量”,有独立思考的发言就是好的,缺乏独立思考的发言就用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