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理为礼之质
《孔子家语·论礼》孔子云:“夫礼者,理也。”礼制与天理人情有着本质的密切的联系。礼的本质就是“理”的具体化,也就是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来体现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准则,是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行为范式。《礼记·乐记》亦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本于人的情理,建构的是社会伦理,体现的是天理,是“理”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不可改变的一些方面,也有必须要随着时代变化而损益改变的方面。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 樊迟问夫子回答孟懿子的“无违”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当以礼奉事;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朱子《集注》解释:“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礼,就是天理的具体规范。人侍奉父母,从始至终都严格遵循礼制而不懈怠,这种对双亲的尊崇就达到极致了。“理之节文”就是说礼的本质是“天理”的具体表达,就是将抽象的伦理概念转化成了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将传统“礼理合一”的思想转化成了大家都熟悉的“家庭公约”家规家训等规范一样。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说:“用麻作的冕,是符合礼的;现在戴丝作的冕,节省了人力,我顺从大家。臣拜君先在堂下而后升堂再拜,是符合礼的;现在升堂才拜,很骄慢。虽然有违于众,我还是先在堂下拜。”张居正:“礼,是恭敬之见于仪文者,乃道理当然的去处。”这表明孔子并不是一味地维护传统的礼仪,而是持有既坚守、又变通的开明态度。涉及礼之本质精神的必须坚持,而那些纯外在的仪文规矩,可以不必坚持。所以,他说: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时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而修订的,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礼制。孔子对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都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在他看来,朝代的更迭并不影响礼制的传承,周礼就是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并非简单的继承抄袭,而是根据时代发展有所损益的。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周礼都要比夏、商两朝的礼制完善许多,这也是孔子对周礼赞赏有加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子张问“十世可知也”的问题时: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说:“商朝因革夏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可以知道;周朝因革商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可以知道。或有继周而起的朝代,纵然百世之后也可以知道其制度啊。”孔子的意思,天道礼法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的,但核心内容不会改变,无论那个朝代当政,规律都一样。就是说:朝代可以变,礼仪(形式)可以变,但礼的本质不会变。或者说,时代在前进,有些东西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政治制度,但是有些东西永恒不变,比如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文化信仰。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历史上的每个王朝也都有“制礼作乐”“移风易俗”的做法。如何判断“礼”是否符合现实,其根据就在于“理”,就是今天所说的要合乎“当代价值”。只有扎根传统,将其中“合理”的部分继承下来,加以“损益”才是最科学的。这个“合理”也可以称作“时”,就是孔子“时哉时哉”的“时”。孔子强调“礼,时为大。”(《礼记》)也可以理解为“时中”(《中庸》),还可以理解我“权”(《论语·子罕》)。礼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礼俗、礼仪和礼制要“因时制宜”“与时偕行”,不断变革以符合时代精神,保持其合理性。孔子的损益预知法,用现代话说就是遵循历史规律,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