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读完了,好震撼!
不愧是爱了多年的我的偶像-俞敏洪老师。俞老师很会提问,洞悉人性,张弛有度,读起来轻松愉悦,受益匪浅。
认识了很多牛人!读的津津有味,淋漓尽致!
(我是9月份,为了保胎,把工作按了暂停键,住到了医院附近,郊区,租了房子,不想,小区外面竟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叫偒yì傣dǎi书房)

真的很惊喜,我本来没看上这么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不起眼,很偏,在小区外的一个弯道的地方,没有大的什么标志。结果因为我淘到了3本书俞敏洪的《心灵激荡-老俞对谈录》、李娟的《冬牧场》、许倬zhuō云的《我们去向何方》(我在樊登读书听过许倬云的名字和书,但是还没有深入了解,他的书还没有看,暂且不论)但是因为我淘到了这3本书,我就对这个億傣书房刮目相看了,真是势力哈!
来说说俞老师的这本对谈录。
我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算是开了眼界。大为震撼。每个人物都是饱满的,有生命力的。
书是直播间的对谈,文字稿整理而成。2022年疫情期间,这个特殊的时期。俞老师和各位大咖通过抖音直播间的对谈。交流的很真诚,所以让人读起来很震撼,很受益。
其实俞老师说他是看别人那么做,也有了整理成书的想法的。
比如:
许知远的《十三邀》的内容出版成了书。
董卿把《朗读者》的内容出版成了书。
俞老师的书,第一个对谈的是张宏杰,他大学学的不是历史专业而是管理财经专业,但是大学时对专业不是那么感兴趣就逃课去图书馆看书,《万历十五年》对他的影响甚大,后面突然对历史感兴趣了他最后研究曾国藩,说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暗下“笨功夫”。我也买了张老师的《曾国藩传》目前还没有看完。张老师还写了《简读中国史》副标题是“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张宏杰老师的毕业论文就是写曾国藩。对谈最后,张老师很谦虚地让俞老师推荐书,俞老师推荐的是华大的尹烨《生命密码》。刚开始我以为华大是个大学名称,了解了才知道是个企业的名字——华大基因,做益生菌的。(这一章我是从2025-09-17开始读的到今天2025-09-26花了9天时间。当然周末要去市区上课,没有看书。那么算下来,我花了8天时间,每天2小时,那么我16小时看完了这本书。)
第二个对谈的是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赵林老师。赵老师说:“往讲台上一站,我就能找到自己。” 赵老师说:“哲学可以改变你,让你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能够有一种自嘲或者一种更高的观望,以一种更高的眼界来看待自己,这样人就会活得豁达一点。” 赵林老师在武汉大学毕业,又留在武汉大学任教,说对武汉大学的刘道玉校长很是喜爱。
第三个对谈的是六神磊磊,我对这个人没有听说过。他1984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插播一段,我在2019年6月带父母和两妹妹以及家里当时的小朋友们去北京游玩的,当时在爱彼迎上订的民宿一个小区居民楼的一家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小区外就是一个菜市场,因为我老爸是厨师,我们当时最近的地铁站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站,我和妹妹还有妈妈还去传媒大学参观了。但是当时不了解这个学校。后来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好多名人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这一章提到学龄前的孩子,父母先看《给孩子的唐诗课》再讲给孩子听。学龄期的孩子可以自己读。成年人/高中生读《六神磊磊读唐诗》。这一章还提到一个词“向下兼容”,这是一个程序中会使用的词:升级了的程序可以兼容过去的旧程序,但过去的旧程序兼容不了已经升级的程序。所以人要不断成长,生长。
六神磊磊强调“知识点是没有用的,体系是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体系。”俞老师回应说:“中国以知识点为核心,让大家记住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其实恰恰起到了一个相反的作用。” 六神磊磊推荐今天的孩子读一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样的文章。
第四个对谈的是郭建龙。我也没听说过这个人。但是后面的罗振宇说只要是郭建龙写的书,他就看。因为他还一直在写。
郭建龙是自由作家,研究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出版的畅销书有《丝绸之路大历史》、《汴京之围》、《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这个作者很能冒险,实地考察。俞老师说他就是拿着郭建龙的书当成很好的旅行指南出去旅行的。比如郭建龙在中东、阿富汗的时候遇到的危险,差点被人砍死,而郭建龙却觉得“在任何一个混乱的地方,背后都有一定的‘秩序’存在,能够让当地人可以生活。”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讲到的城市和街道都是有生命力的。
樊锦诗老师,北大毕业,毕生在敦煌研究,他说“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第五个对谈的是陈晓卿导演。他是拍纪录片的。他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他拍的纪录片《百年中国》、《森林之歌》、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我还看了一点视频,哇,太棒了。原来饮食文化那么丰富,以前我都是饱腹即可,没想到因此人生失去了很多乐趣。以后有了孩子,更是要一起探索美食,美味。这样才不枉人生。陈晓卿导演说:“什么叫锅气?就是刚做好的、扑面而来的,它是活的,还在烹饪过程里没有结束。外卖是什么?是木乃伊,已经冷藏过了,到你面前是做遗体告别。”
第六个对谈的是杜君立。杜君立老师的《历史的细节》有人说是山寨版的《枪炮、病毒与钢铁》。两本书我都没有读过。但是杜君立老师是一位完全自学成才的历史学家。读书、独处、做减法,他说:“人要找到一个跟社会相处的方式。”杜君立老师说他看了10年电影。他是农村人,后来做过包工头,他印象很深的一个地方是:到了大地方后发现,人们生活哪怕再穷,家里都要养一盆花。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发现财富要分成两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历史的细节》这本书他写了10年,不停改。
杜君立老师说人应该多打开镜子,多出去照照镜子,找找自己要做什么。人有时候低头走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跟着前面人的脚后跟往前走,最后走到那地方,人家到地方了,你没到地方,人家到的地方不是你要到的地方,很痛苦!
第二部分是先锋创业,都是讲创业者。这些人都很聪明,很努力。
第七个对谈的是陈磊。二混子的“半小时漫画系列”。陈磊是“半小时漫画”系列的创始人。出版了《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半小时漫画世界史》。
陈磊是学会拿笔之后就开始自己画画了。但是从来没有学过水彩、水粉,甚至连素描都没有学过,就是小时候看日本漫画,学着临摹,然后学着用日本漫画编自己的小故事。所以说家长不要随意打击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不要以为是不务正业,说不定,这个小时候的兴趣爱好能成为孩子成人后的毕生职业。
第八个对谈的是石嫣,大地之上,新农理想。
她和先生都是博士,最后选择一起创业,开办了一个农场“分享收获有机农场”。她翻译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著有《从土地到餐桌的变革》。有机农业就是不用农药和化肥,用堆肥,堆肥就是粪便。
第九个对谈的是古典。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
他说:“自律应该是找到自己的规律,而不是自己逼自己。” 古典是原新东方的老师,教GRE课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心里有很多恩师,但是我从来没有发过过节的问候信息,很惭愧。我也是教学生的,刘同学偶尔跟我联系,我就会很开心,引以为傲。同理,如果我能记得在节假日给我的老师发个信息,他们也会很开心的。我以后要改。
古典认为年轻人首先要花更多时间去探索世界,第二要花更多时间跟自己相处。
第十个对谈的是樊登。塑造一个孩子最好的机会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
樊登老师我比较熟悉,毕竟我是樊登读书会的会员,我从2021年在家长的推荐下成为樊登读书的会员,然后就是每天上课的路上不停的听啊听,一听就是4年多。很多好书我都是从樊登读书会听来的。这期间我读了研究生,结合华师大老师的推荐,我看了一些书,我觉得自己受益挺大。樊登读书会伴我走过了人生的一个大低谷。那时候从失恋中走出来很难。我在樊登读书学到一个词“失意忘形”。好在那么多好的老师,那么多好的书籍,那么多好的思想,拯救了我。今天回头看,都是小事。可是当时就是走不出来。人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磨炼后,心就更加坚强了。
我今年9月份还知道一个数学分支叫——拓扑学。很有意思。
人和人的区别是业余时间,业余时间改变生命。
第十一个对谈的是罗振宇。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出生于安徽芜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辑思维》节目主持人,著有《阅读的方法》《启发》。罗振宇老师推荐的书是王立铭老师的《王立铭进化论讲义》、武志红老师的《自我的诞生》,陈海贤老师的《爱,需要学习》。
学习真正的目的是用。
我在看李笑来老师的书时,他提到在得到app讲财富自由之路的课程。还提到他和罗振宇很熟,说罗振宇是那种赚钱但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的人,李老师很不喜欢罗老师的这一点,但是相信罗老师以后会改的。我能理解罗老师。我就是这样,教课的时候,不好意思收费。但是知识付费时代,李老师说应该大大方方的赚钱。李老师说得对。我今年2025年5月份,樊登读书会员到期了,没有再续费。目前考虑换个道。我想听听罗振宇老师的得到app。也许一听又是三五年,刚好是我孩子的关键成长期。期待着……
第十二个对谈的是李国庆。李国庆是当当网的创始人。李国庆是北大毕业的,率性。他初三读《约翰·克里斯朵夫》,高中又读了一遍,上了北大读了第三遍。这本书我在傅雷的《傅雷家书》里看到过,傅雷一直希望儿子傅聪读这本书。我目前还没有读,已加入购物车。李国庆的妻子俞渝和他共同创立当当网,后两人离婚,闹得沸沸扬扬,目前妻子继续经营当当网。
这里俞老师推荐了他的第一本书《我的成长观》、第二本《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第三本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第四本《彼岸风景》。两位还推荐了王小波的书《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爱你就像爱生命》。
他们还推荐了《褚时健传》。褚时健是云南的烟草大王,富可敌国,但是因贪污入狱,晚年再度创业成功,建立褚橙庄园。听说云南人民很敬重他。
第十三个对谈的是刘润。南京大学数学本科毕业,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润米咨询创始人。著有《商业洞察力》、《底层逻辑》、《给孩子的商业启蒙》。
我的一个朋友她非常崇拜刘润,她在字节跳动工作。因为我们行业不同,所以我没有关注过她崇拜的刘润。这次在俞老师的对谈录里读到刘润的部分文字,我真的觉得很惊艳。刘润的逻辑超级无敌清晰。他在描述中国的商业文明应该按照哪几个逻辑往前发展时这么回答:“第一是要慢,第二是要在另一个地方快。” 慢,就是商业文明发生巨大变化最好的时间就是40年之间。当一个高中生考大学选了一个专业,当时他18岁,大学大一年级,忽然有人告诉他,新科技来了,他这个专业以后不复存在了,但他已经在读这个专业了,他就会很痛苦。如果是在40年之间缓慢变化,这个人就没有太大体感,不会觉得痛苦; 如果变化太快,就会带来剧烈的振荡。所以今天很多政策,就是在稍微放缓这些变革。理解了这个“慢”的逻辑,就能看明白现在很多政策并不是在阻碍进步,只是要考虑如何消化所谓的负外部性。
也就是说,我们的技术可以进步,人的意识也应该要转变得足够快,对商业、工业、科技充满敬畏和向往,相信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相信数据就是未来,这个转变要足够快,然后对外部变革的控制要稍微慢一点。
这里提到马云一次演讲里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句话是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的。刘润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我 是看懂了。商业是在创造全人类的总体价值。通过全球化,通过全国性的大市场,通过每个人具体的分工,创造了全社会所有的财富。第一次分配是社会性的各取所需,第一次分配中,一定要尊重效率,第二次,政府收税再分配,政府要注重公平。这两个都做好了,整个社会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社会。
第三次分配是一部分人在第一次分配中积累了一些财富,他们想为社会做点事,那么久社会上自发地组织再分配。
第十四个对谈的是韩焱(yàn),湛庐文化的创始人。
这位女性很聪明。她读书时代参加数学奥数、物料奥数,大学学了一个相对文科的专业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她说感谢这个决定,没有在大学选择去清华读理科,不然为了保持好成绩,她要使出浑身解数,所有的时间都去稿专业课。就是因为她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不难,她才有更大的自由和心智带宽做点“不务正业”的事。这样反而培养了多元思维。韩焱和俞敏洪的孩子都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他们谈到孩子教育都提倡“主题教育”,孩子自己通过一个主题作业,自己主动阅读大量资料,查找信息。韩焱毕业后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西蒙与舒斯特公司),他们会有蓝思阅读,就是分级测试,把阅读水平和书的难易程度进行匹配。尤其是学习类的书,封底都有一个颜色条,告诉我们它是简单的,中等的,难的还是超级难的,我们可以自己试着读几遍进行一个匹配。
他们提到湛庐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书有《影响力》、《牛奶可乐经济学》、张磊的《价值》、彭小华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赛丽格曼自传》、《园丁与木匠》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的《真是的幸福》。
韩焱跑马拉松。和丈夫一起跑。她说跑马拉松的时候,刚开始第一程不能快,第二程不管缺不缺水都要补水,第三程才是冲刺。她强调知识的迁移性。在这里推荐的书有《把思考作为习惯》、《由内而外的教养》、《幸福的家庭》、《福格行为模型》、《轻松主义》、《远见》。
第十五个对谈的是凯叔。为了孩子:凯叔创业的不易和坚守。
凯叔,1979年生于北京,北京传媒大学毕业,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从小是历史迷,高人气儿童故事大王。创办了“凯叔讲故事”app。著有《凯叔·水浒传》、《凯叔·西游记》、《凯叔·三国演义》、《凯叔·红楼梦》……凯叔从小父母给他讲绘本故事,因为父母双职工,没讲完的故事,凯叔就自己给自己讲,在幼儿园特别淘气,老师把他放在洗衣机桶里作为惩罚,用舀子打他,但是凯叔会讲故事,这个老师就让凯叔给其他孩子们讲故事,这个老师就一边清闲了织毛衣了。凯叔一下子有了当老师的权利,而那个老师也开始维护他。讲故事的时候,凯叔就有一种荣耀感,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所以他回家就背故事,买各种各样的故事磁带听着背。回家备课,自己做识字卡片。一个孩子从小对自己某一个方面的能力和才能有超于其他孩子的自信,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有好处。
但是凯叔说并不感谢幼儿园那个老师“看见了”他。对儿童不管是冷暴力还是硬暴力,这样的人都不值得感谢。这个老师在凯叔幼小的时候,非主观地帮助了他,但是在她的从业生涯中,依然会给无数孩子带来阴影,这是不可宽容的。
凯叔后来自己创业,他说创业这件事往往跟智商没关系,基础智商也可以创业,关键是你是否有坚持的勇气和放弃的智慧。
俞老师的这本书还有第一册,我读的是第二册。
我有个想法,把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书加入购物车,看完,我的逻辑推理能力,判断力是否能有所提升?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