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沙坪渐渐热闹了起来,竹林前后多了许多陌生人,这些人中,有的是孝家的亲朋好友、有的是陪同女婿或外甥前来祭奠死者的寨邻。
一时间,鞭炮声和焰火升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阵接着一阵;同时,有前来祭奠的后辈及亲友们抬着祭祀的肥猪、花果和纸扎等,往灵堂前走。
寨邻们分作几帮,接客的、抬盘子的、擦桌子的、舀饭的、管酒管茶水的、洗碗的,分工明确,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入席,就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有钱有心的女婿或者外甥,还会请一帮花灯来助兴、活跃气氛,一方面是为了给死者送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犒劳前来帮忙的寨邻老幼。
王燕和李大狗到了这里,只能算是半个客人,也不好干看着,就都去搭手(帮忙)了,只剩李光沫独自一人坐在灵堂前,饶有兴趣地看花灯队舞狮子。
花灯队一来,好多妇女都挤过来观看,院坝中站满了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好在现在是冬天,人挤在一起也不热,还挺暖和。
看了一会儿,李光沫有些饿了,就从小板凳上起身,挤出熙熙攘攘的人群,预备去旁边那户人家吃饭(为了疏散人群,灵堂和入席的地方一般都是分开的);李光沫刚走,他的位置就被人占了。
李光沫穿过竹林,来到一户人家的院坝中,同死者家一样,这家的院坝上空也有一大块彩条布。
李光沫隐约记得,这户好像是舅爹的亲二叔家,女主人他得叫二婆,是个热情好客的老人,曾经塞给李光沫一个苹果和一盒牛奶。
院坝中也很热闹,不规则摆放的八仙桌旁大都坐满了人,菜还没端上来,桌边的人胡侃着,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王燕系着一条围裙,端着一个塑料饭盆放在了桌上,她看到儿子,就迎过来,问道:“你爹呢?”
李光沫摇摇头,说:“不知道,没看到他。”
“哦,饿了吧?自己找地方吃饭!”王燕嘱咐一声,就又去忙活了。
靠近竹林那张八仙桌还差一个人,李光沫便走了过去,同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坐在一根长凳上,等着吃饭;善解人意的老爷爷帮李光沫拿了碗筷,推到他面前,李光沫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
不消几分钟,米饭和菜都上了桌。菜只有四道,用不锈钢钵盛着,全是汤菜,其中有三道都是硬菜——红烧肉、炖鸡肉、排骨炖萝卜,还有一道是酸菜豆米。
待桌上所有人舀饭后,李光沫站起来给自己也盛了一碗,他拎着长短不一的筷子,往桌上杵了几下,就开始大快朵颐了。
同桌的人们大都是熟人,边吃饭边闲聊,说着村里的大事小事;李光沫不感兴趣,也不想插嘴,只专心对付碗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