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说:“如果你热爱生活,你一定会爱上泉州。”
也许是这句话自带魔力,勾起了我对泉州的向往。
一张动车票,说走就走,离开平潭岛,我来到了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
关于我和泉州的故事,要从避开了四场暴雨说…
“
泉州,是神奇的
相较于平潭岛的曲折,泉州无疑是充满神奇的。
从在平潭岛离开时刮开一张中奖的刮刮乐开始,仿佛像是扭开了幸运的卡扣,开启了我神奇的泉州之旅。
记得在去往泉州的动车上,看着窗外的雨划过玻璃,我还暗暗担心:完了,接下来的两天之旅只能在酒店度过了。
一下车就停了的雨瞬间让我的心情也跟着雨过天晴,第二天早上一觉睡到自然醒,看到手机时间显示九点钟的时候,还嗔怪自己怎么睡过头了。
拉开窗帘,湿漉漉的地面以及树叶上摇曳的水珠都在招摇着刚刚的一场大雨。
在不知不觉中就避开了一场大雨。
打开泉州的第一天就从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气味里开启。
大雨过后最适合city walk,但此时我完全没有想过这是为接下来步行四万里做铺设。
从酒店出发步行没几步路就到了据说泉州香火最旺的关岳庙,站在门口就被云雾缭绕的烟火给迷住了脚步,井然有序的大队伍真正让人领略了闽南文化的“拜拜”。
虽然有过“来都来了”的心态想凑一凑热闹,最终还是被门外的大队伍给击退了,心诚则灵嘛,“来都来了”未免太随意。
我想,这不是众神之城嘛,那就再遇下一位神的时候再拜拜,大家都住在一个城,相互之间沟通沟通嘛。
接着走过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花3块钱买一张门票便可以一探究竟。
穿过中山路,便可以看见标志性路口钟楼,再往前就是西街,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泉州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一座开元寺,半部泉州史“便隐身其中。
当你走进开元寺,穿越一千五百年的梵呗回响在耳边,目光所及之处,每一砖每一瓦都历经时代的淘洗。
在经受了8级地震和多次台风考验依然屹立不倒的东西塔面前,总要多生出几分敬畏。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掌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城市与记忆之三)。
泉州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光明之城,是花红似火的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的起点,但也只有真正来到泉州穿梭在这里的大街小巷里的时候,才会真的发现这是一座让人很容易亲近的城市。
离开开元寺我穿梭在几条记不上名字的街巷里,凹凸不平的土地,擦身而过的自行车,漫步在小巷里,出砖入石,燕尾屋脊,旧时光在斑驳墙影间呢喃,岁月在石板路上流连。
那一座座深深庭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芳华。
“
泉州,是海纳百川的
在泉州,大街小巷处处都是可触摸的历史。但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泉州,还得是去一趟博物馆。
泉州有很多有意思的博物馆,海交馆、闽台缘博物馆、非遗馆、泉州市博物馆等,我去的那天,因为台风的缘故,闽台缘博物馆闭馆,于是前往了隔壁的泉州市博物馆。
在这里,我才真的读懂:
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灵,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我们还相信,魂灵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
——蔡崇达《皮囊》
也许是因为泉州的大街小巷都在述说着它的历史,于是泉州博物馆的可见度就自动降低了亮度。
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朋友,泉州市博物馆能更好、更快的打开了解这座城市的窗。
在这里才知道曾经看过的视频里讽刺的对众神朝拜是很多泉州人忠诚的信仰。
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这里成了多种宗教文化融汇中心,是曾经辉煌的象征,亦展示了它海纳百川的气魄。
抵达博物馆不过一刻钟,外面又下起了滂沱大雨,我在博物馆里停留的时刻便更多了。
不能走马观花,便一步一停。
看海上丝绸留下来的印记,会意蟳埔女的习俗。
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此,第二天我还特意乘了一趟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蟳埔村。
在公交车上,一次性上来了好几个手挑着担子的蟳埔女。
你要问我是怎么知道她们就是蟳埔女,那大概就是她们头上花园独特的头饰悄然之间无声地递给了我一张文化名片。
头上的花枝,身上的花衣裳随着公交车起伏着,掀起了我内心渴望接近的浪潮。
因为语言的屏障,我还在思考怎么和她们交流。
直到后面上车了一个女孩,她的手机扫不上公交车的二维码没有办法付款,只好向就近的一位爷爷借一块钱。
但又没有办法还给他(爷爷不用手机),又着急着将目光锁向后排,彼时车内安静,只有一个个蟳埔女从她们腰间的挎包里纷纷掏出一块钱的硬币伸出来递给她。
女孩摆摆手执意:不行,我没办法转(钱)给你们。
蟳埔女们笑得明媚:给你呀,不用还。
直到我和女孩四目相对,给她解了围的同时,也让我和她们之间破了冰。
她们的淳朴让我羞涩地磨开了牙,试着突破语言的屏障,话语间我知道了:到她们是挑着牡蛎进城来卖的。
这是我后来在资料里看到的补充一下吧:(毕竟语言的屏障还是很强大的。)
“在闽语也称作是“蟳埠姨”的渔村女。这此“蟳埠姨”大都有特殊的服饰,戴有大笠子,颇有惠东女的特色,她们如果不穿著奇怪的话,我们就以为她是冒充的,她的牡蛎就不好,一定是要穿著那种型式的衣服的人来,我们才会以为她们是与我们不同的另外一种人,她的牡蛎才是好的。
这种族群识别的观念,是族群关系结构最明显的表现。
换而言之,这是一种藉服饰的差异,以分别不同群体的做法;不同的服饰用以族群交易关系上是一种判别的“商标”,在族群互动上是一种辨识,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
跟着她们一起下了公交,穿过一个地下人行通道,走入蟳埔的街道,仿佛《千与千寻》穿过了门洞,完全就是另一个世界,空气里弥漫着的海鲜味,随处可见的簪花女,墙壁上的牡蛎,仿佛有一种内在的执拗在维系着她们的独特。
这里像是盛大的花园,没走几步路都可以看见有簪花体验馆,我对过于商业化的东西有着反感的心态。
而即便知道门口问我要不要进来看看的阿婆是在营业,但我还是依了她的话,随了她的步子。
公交车上的那一幕总会闪现在我面前,蟳埔女的淳朴让我没办法拒绝。
阿婆替我盘起头发,将花簪缓慢地插入我的头发里,望着镜子里我变成了和她同样的发型,仿佛我本该生长在这里。
带上簪花,换上新衣,辗转在蟳埔村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好像有什么不一样,又好像没有什么不一样。
随处可见蟳埔女坐在家门口剥海蛎,持着小坚刀戴上手套,一下,一下灵活地将海蛎肉取出来,有趣地很。
短暂地蟳埔女半日体验卡到日落西山的时候告一段落。
体验卡会结束,但记忆变成了文字,又辗转成了永恒。
“
泉州,是惟妙惟肖的
来泉州,怎么能少得了一场木偶戏。
不看木偶戏不能感受到悬丝指尖,演绎万千的震撼。
前一天在公众号“泉州市木偶剧团”预约的时候看着票已售空,但是第二天傍晚还是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态度决定碰一碰石头。
提早到达现场发现是可以买到加票的,顺利如愿买到一张门票。
检票进入会厅坐无缺席都让人饱含期待。
表演时,艺人的手上缠绕着密密麻麻丝丝缕缕的细线,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绎得活灵活现,木偶人的举手投足栩栩如生。
泉州木偶戏靠艺人精准地拉线,才能演绎所具有以假乱真的表演神态。
必须有合理的线位才能让木偶按照需求动起来。
难怪人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一场场惟妙惟肖的剧目中,每一个动作都能让人发出惊叹。
《小沙弥下山》《新贵妃醉酒》《训猴》《钟馗醉酒》《闹元宵》《舞狮》等剧目持续给人带来惊喜。
印象深刻的就是《钟馗醉酒》剧中的钟馗,在悬丝的控制下,既能双手捧起酒壶豪饮,还能一手操控酒杯,一手将酒从酒壶中倒入酒杯并小口细品。
艺人的操控与制作师的精湛手艺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五十多分钟的表演结束在那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夜晚,此刻,在这个掌声滔滔不绝地会厅内分不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掌声逐渐平息,屋外的雨也渐渐没了声响。
“
写在最后
爱上泉州的理由很简单,只是一出栩栩如生的木偶戏,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半日蟳埔女的体验卡。
我用看、走、拍的方式记录了泉州,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我才真的读懂刻在历史碑上的“传承”。
是一出木偶戏的结束时主持人说那句“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和木偶们合影拍照发布在网络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
是蟳埔村街上老少幼流传的头上花园。
是开元寺遥远又贴近地梵音回荡。
说起来有点儿玄学,但是真的很巧合,离开的泉州的那天,我刚抵达火车站的时候,外面又下了一场暴雨⛈️
关于我在泉州巧妙地避开四场暴雨的故事,就到这里先告一段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