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担扰与焦虑时,不妨给自己设个评判标准: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目标?是否具有长期价值?然后花时间去琢磨,想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取舍,也就意味着找到了答案。”
01
—
压力无处不在,但压力的成因一般会有以下三种:
受困于杂乱无章的现状会给自己造成压力;
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自己也会承受压力;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会给自己带来压力。
先说第一种情况。
去年疫情期间,我的整个工作生活的节奏都被打乱。
每天从小区外出,必须要做核酸。但一排队就要一小时,很容易造成上班迟到。
到了公司,工作的事情也令我烦心。由于团队成员工作时间不稳定,项目的推进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且,我还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外部的客户进行沟通,但我去不了客户那里,客户也来不了现场,只能电话或视频交流,但反反复复要折腾好久,搞得我很郁闷。
当时确实是压力爆棚,再加上我自己身体也出了一点小毛病,导致出现了轻微的焦虑症状。
还好,困难的情况总算过去了。但现在回顾来看,我会告诫我自己,不管当下情况有多复杂,最主要的还是要把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一都提出来,然后再想有可能解决的办法。
对,是面对事实,而不是面对情绪。
比如,针对核酸检测点人流多、排队时间长的问题,那就想办法早起,提前去排队,以避免影响工作;
又比如,针对团队成员工作不稳定,客户沟通效率低的问题,那就跟成员或客户约定好定期的项目沟通会议,并且商量按优先级排序,确保完成最重要最紧急的任务;
这就好比,身体出现了问题,还得要及时去看医生,即使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法,能把病情和问题都显性化了,心里的石头也就放下了一半。
02
—
再来说第二种情况。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公司推广我的“问题解决方法”。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我不能说服别人,是因为我的套路和工具还不够落地;接着我还发现,有些人比较抗拒改变,对新东西有抵触情绪。
但后来我又意识到,我正在做的事,让一些人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也正是这种立场,他们会直接拒绝我,甚至还会对我冷言冷语。
还有前几天,有位高管来跟我反馈:我发现你的这个套路,怎么都是项目管理的逻辑。而我想要的“问题解决套路”,首先是我们能暴露出哪些问题,是不是该暴露的问题都“显性化”了,
有了问题清单,我才能一一对照着解决啊!
真要命了,我本以为自己能给别人一个解决方案,结果却招来了一堆批评。
当然,这段时间我通过深度思考,我把我主要犯的“错误”找出来了:
我不可能用一套框架与逻辑去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我也不能总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因为不解决本质问题,套路再好都是徒劳。
我应该要把采取的手段与真正的需求切实区分开来,通过立场对立的对象提出的主张,思考对方真正的需求,成为一个能站在不同立场角度思考的人。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总是活在“自以为是”的才华里,缺少与外部的交互,那么,实际上他就是活在自己的麻烦与困扰里。
03
—
接着看下第三种情况。
我有段时间看到身边的人很努力,我就会很焦虑,
我总感觉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找到“确定性”。
于是,我会去参加英语训练营,我会去学习写作课程,甚至去研究副业。
还要规定自己每周一定要读多少本书,每月一定要听多少课...
但这种努力,只会给自己造成一种“正在变得越来越优秀”的错觉,
但到底为什么要去学,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如何实践,却没时间思考,或者根本不愿意去思考。
经过思考与学习,现在我对这种所谓的“焦虑感”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我怀疑我身上的“紧迫感”和“焦虑感”,都与“缺乏目标感”有关。
比如,我根本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我的职业发展是什么”,“我需要什么新技能”,“我的投资目标是什么”,就更不要说“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了。
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很有可能什么都想要,人为地“自加压力”。
那目标感是什么呢?
是定义边界,是进行取舍,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是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选择性地做事,选择性地见人。
对,就是面对压力做减法!
排除掉所谓的紧迫感,卸下“包袱”,让自己轻装上阵,让自己聚焦目标,这才会豁然开朗。
其次,做事要寻找意义,具有长期价值。
既不是自己单纯地喜欢,也不是因为这件事难,更不是贪图一时来钱快,而是对个人长期发展有价值。
比如,我坚持公众号日更,因为我觉得写作既能锻炼一个人的基础技能,也是一个自我表达、自我修炼的绝好方式。
而且,它能倒逼我不断地读书与思考,读书会让我的知识丰富,思考会让我的思维活跃。长期坚持下去,自己的认知一定会越来越清晰。
反之,我应该拒绝副业。因为我觉得副业的本质还是用时间换金钱,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主业与副业的冲突,甚至有可能发生损害雇主利益的问题。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当日常生活和工作出现混乱时,我们会感受到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列出问题,把问题都显性化了,就有了着手的依据。
当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但更重要的是回到问题的原点,看看立场对立的人提出的主张,想想对方真正的需求,思考一下解决手段是否偏离了目的与方向。
当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担扰与焦虑时,不妨给自己设个评判标准:
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或目标?是否具有长期价值?然后花时间去琢磨,想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取舍,也就意味着找到了答案。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正视自己,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压力,学会应对和管理它。这样,我们就能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自信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