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老师的讲座从回忆开始,讲述了班会课的爱恨情仇和发展历程,从“训话课”,“自习课”,“测验课”到让人意犹未尽的“主题班会课”,再到“目标相关,内容有序,以系列化呈现,以专题式推进”的班会课程,由散乱到集中,由浅显到深入,由被动到主动,由无序到系统。这一次次的蜕变无一不反映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正如黎老师所说的那样,“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和自身成长的学问”。一个班主任只有在深深地爱着自己班级的时候才会感到有无尽的力量和不竭的动力去做事,教学勇气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你把工作当成自己主动愿意去做的事情,你就不会感到疲累,即使有,也心甘情愿。想到这里,我似乎有点理解人们为什么把教师比做春蚕和蜡烛了,从实现人生意义上看,当然是愉快的燃烧更让人安心。
育人是一项事业,班主任的德育是育人中的核心环节,班会课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微课程的作用在于润物细无声,就像成长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质变一样,黎老师研发的班本文化课程,营造积极向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班级文化磁场,学生浸润其中,自然也是一副诗意盎然的模样,一个细心热心和恒心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的福气,从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充盈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青年的奠基,而教师本人也在不断的潜心研究和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达到自身的教育高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发生在一间小小教室里的奇迹。
回想自己做班主任的时候,虽然有用心经营,但总感觉力不从心,而往往这个时候最容易滋生“那就这样吧,能力有限啊”等负面情绪,教师本人失去了力量,怎能带领学生破浪前行呢?而等真的想要去做某件事时又会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也许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十年的坚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