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楼里的奠基
唐朝之后有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一个五,一个十,就知道当时已经乱到什么程度了。幸好时间不长。
在乱世中,居然还出现了一个大诗人,而且是一个皇帝,他就是李煜。
一个亡国之君居然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大诗人,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齐国资助的稷下学宫议政而不参政,像孟子滔滔议政而不被采纳,并没有影响他在稷下学宫的威望,楚国的屈原曾到稷下学宫游历,后来屈原的经历证明了文学大才并不是政治大才,而李白,杜甫,王维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的狼狈相,进一步证明了文化逻辑和政治逻辑的巨大差异。
文化等级越高,这种差异就越明显。一般诗人玩玩政治可能还行,但像屈原,李白,杜甫,王维这样的顶级诗人,来到政治领域就一点儿也玩不转了。
到了李煜就变成了一种终极性的证明。
李煜做皇帝的糟糕程度,实在让人生气。他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可容忍的,例如害死了很多直言的人。在军事上更是乱成一团,完全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宋朝,赵匡胤为了统一中国,劝李煜归顺,并答应在汴京为他建造宫殿。李煜一会儿惊慌失措,一会儿自以为是,一会儿称臣,一会儿又自称江南国主。并没有北行的计划,赵匡胤发兵讨伐,李煜又两次派人到汴京,说自己没犯什么罪,请赵匡胤休兵。赵匡胤怎么能听他的呢?继续南下讨伐,在渡江的时候,把战船连在一起,将长江贯通。但李煜身边的几个谋士说,查遍史书没有这样打仗的先例,于是,李煜也就放心了,直到被宋军包围,成为俘虏,丢尽脸面。
我们没有必要嘲笑这个可怜的亡国之君,他身上那种烟云迷蒙的诗人心里,与金戈铁马的政治现实的重大区别,至少有以下五条鸿沟,他跨不过去:
第一,他的高度诗文修养使他有一种隐隐的文化自豪感,看不起一切粗鲁的人。在他心目中,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是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素养的军人,称帝的过程也不太体面,这种文化判断严重地影响了他对赵匡胤力量,智谋,宏图的认识。
第二,他的高度诗文修养,使他对国都江宁和周边地区历史文物的深深迷恋,又暗暗鄙视北方的一切。这种心理加重了他试图维持分裂状态的政治倾向。而对于赵匡胤试图统一中国的正当选择产生了抵抗,违逆了历史的方向。
第三,他的高度诗文修养使他对小智小谋的文字游戏产生了自我欣赏。例如,赵匡胤要他北上共图大业,他却想出了一个江南国主的名号,似乎已经取消了原来的国号,却又显然以国自图,引起了赵匡胤的警惕。
第四,他的高度诗文修养,使他的施政朋友圈集中在文人圈子里。这些文人又以知识和文采互相欺骗,其实对军事和政治一窍不通。
第五,他的高度诗文修养使他对生活中一些带有艺术性的细节特别敏感。比如春花秋月,宫雨泪眼等等,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他对大局的严峻判断。
这五条反映了一种阴柔萎靡的诗化人格在铁血政治面前的必然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