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之途也是振兴之途,到张旭他毕生最耀眼的业绩是狂草。
狂草与今草的外在区别之一是看字与字之间连不连。与孙过庭的今草相比,张旭版满篇文字联动起来了。这不难做到,难的是必须为这种满篇联动找到充分的内在理由。
这一点也是狂潮成败的最终关键。从明清乃至当今,都能看到有些草书频繁相连,却找不到相连的内在理由,变成了为联而联,如冬日枯藤反觉碍眼,张旭为字与字之间的联动创造了最佳理由,那就是发掘内在的生命力量并释放出来。
这种释放出来的力量孤独而强大,寻范又破范,醉加失意,近似尼采描写的酒神精神,凭着这种酒神精神,张旭把毛笔当作了踉跄醉步,摇摇晃晃,手舞足蹈,体态潇洒,精力充沛的让所有的动作一气合成。然后掷杯而笑,酣然入梦。
张旭不知道他的这种醉不也正是大唐的美学脚步,他把那个时代的酒神精神用笔墨画了出来,于是立即引起共鸣。
尤其是很多唐代诗人从张旭的笔墨中找到了自己,因此心旌摇曳,纷纷亲近。
在唐代,如果说楷书更近朝廷,那么狂草更近诗人。李白为张旭写诗: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杜甫也在诗中说,张旭乃是草圣,挥毫落纸如云烟。
由此可见,张旭的那笔狂草真把唐诗的天地搅动了。
唐代草书当然还要说说怀素。
这位出生于长沙的僧人是玄奘大师的门生,他学书法非常勤奋。我们历来喜欢说的那些故事,例如,把用秃的毛笔堆起来埋在山下,成为笔塚。为了在芭蕉叶上练字,居然在寺庙四周种了百棵芭蕉等等,都是在说他。
他比张旭晚了半个世纪,在他与张旭之间,伟大的颜真卿起到了连接作用和缔结作用。张旭教过颜真卿,而颜真卿又教过怀素,这一下我们就知道他的辈分了。
李白写诗颂赞张旭时,那是在赞颂一位长者,但他看到的怀素却是一位比自己小30几岁的少年僧人,因此他又写诗:少年僧人号怀树,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冥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牛,侃侃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怀素的酒量比张旭更大,僧人饮酒,唐代不多拘泥,即便狂饮怀素,也以自己的书法提供了理由。
一般都说怀素以《圣母贴》为最,而余秋雨则认为第一位《自序帖》,第二为《苦笋贴》,第三为《食鱼贴》,第四才是《圣母贴》。
就像中国文化中的很多领域一样,唐代一过,气象大减。这在书法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
书法家当然还会层出不穷,而且往往是书运越衰,书家越多。这是因为文化之衰,首先表现为巨匠寥落,因此也就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向往,失去了等级,失去了裁断。于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且猴子总比老虎活跃得多,热闹得多,也许老虎还在确认,却在一片哀啼声中躲在山洞里不敢出来。时间一长,自信渐失,虎威全无。
最具美学概括力的乃是文脉,笔势,时气,诗魂。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法的灵魂是在唐代已经终结,以后当然还会有漫长的延续。不少人物和笔墨也可能风行一时,站在整体气象上,与魏晋至唐代的辉煌岁月已经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