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精神
对唐代还需认真留意的是草书,没有草书会是唐代的重大缺漏。这就牵涉到书法美学和时代精神的关心问题了。
伟大的唐代首先需要的是法度,因为楷书必然是唐代的第一书体,上上下下都希望在社会各个层面建立一个方正端庄儒雅的楷书时代,这时楷书已成了一个象征,以美学方式象征着社会需要。
但是伟大必招凶险,突然爆开了安史之乱的时代大裂谷,于是,颜真卿用自己的血泪之笔,对那个由李渊,李世民,李治一心想打造的楷书时代做了必要补充。有了这个补充,唐代更真实,更深刻,更厚重。
把方正悲壮加在一起,还不是人们认知的大唐,至少缺了奔放,缺了酣畅,缺了飞动,缺了癫狂,缺了醉步如舞,缺了云烟迷惘,这一些在大唐精神里不仅存在,而且地位重要,于是也就产生了审美对应体,那就是草书。
唐代的草书大家按年次先是孙过庭,再是张旭,最后是怀素。
孙过庭出生时,欧阳询刚去世五年,虞世南刚去世八年,因此是一个书法时代的交接。孙过庭的主要成就是那篇3000多字的《书谱》。即是书法论文又是书法作品,这种文书相应的互动情景,古代习以为常。
《书谱》的书法是恭敬地承袭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规范。但是一眼看去,没有拼凑痕迹,而是化作了自己的笔墨。
孙过庭的墓志是陈子昂写的,而比他小30多岁的张旭则开始逼近李白的时代了。当然他比李白大了16岁。
张旭好像是苏州人,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湖州人,刚入仕途,在江苏常熟做官,有一位老人来告状,事情很小,张旭就随手写了几句判语交给他,以为了结了。没想到才过几天,那位老人又来告状,事情还是很小,这下张旭有点生气,说这么小的事情怎么屡屡来骚扰公门?
老人见张旭生气就慌张了,几番支吾终于道出了实情,他告状是假,只想拿到张旭亲笔写的那几句判语作为书法精品收藏。
原来那时张旭的书法已经被人看好,老人用这种奇怪的方式来索取,要构思状子,要躬身下跪,要承受责骂,也真是够诚心的了。张旭连忙下座细问,才知老人也出自书法世家,因此有这般眼光。
张旭曾经自述,他的书法根底也出自王羲之,王献之,通过六度传递到了他手上。
因此,中国古代书法史也就出现了非常特殊的传递层次。一天天晨昏交替,一对对白染童颜,一次次墨池叠手,一卷卷涓涓遗言,这种情景放到世界艺术史上也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