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叶子,文责自负。
《哪吒2》再破纪录!
2月18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已超过《头脑特工队2》123.19亿的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名!
短短2天时间,《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票房连超3部大片,跨越《狮子王》《侏罗纪世界》《头脑特工队2》,已位列全球影史票房第8。
真是让人欢欣鼓舞。当少年哪吒在陈塘关城墙上留下的脚印暗合西周青铜器蟠螭纹,当敖丙的鳞片折射出秘色瓷的釉光,当混天绫的褶皱暗含《洛神赋图》的笔意,《哪吒2》挣脱了“东方奇观”的刻板印象,用重新构建传统文化系统的方式收获无限神韵的绽放。
这次看《哪吒2》我们是全家总动员,影片长达两个半小时,我们家四口睁大眼满坐两个半小时,除了随着剧情或哭或笑或紧张,没有一个想起来打开手机耍一下。甚至我连眨眼都觉得奢侈,不是怕自己错付了电影票,也不是怕情节跳过去跟不上,而是担心错过了哪幅唯美的画面。这部动画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收获了视觉的“饕餮盛宴”,画面壮阔唯美,实在舍不得错过。
好看是好电影必须有的“皮囊”,《哪吒2》在一路开高的走势中,获得猫眼评分9.7的好评。数据不能说明什么,但也说明了一切,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谁贡献的票钱也不是风刮来的,尤其在当下——这恰说明了《哪吒2》的火爆不是偶然得来,后面必定是一系列因果的叠加。亦如每一粒种子的冒芽,蕴藏着春夏秋冬的力量。
包裹在东方美学和英雄叙事中的《哪吒2》,并不复杂。被申公豹偷换灵珠种下魔丸之种的哪吒,遭受天劫时,在良师和益友的帮助下,保住一缕魂魄。当然与他一起承担天劫的好友敖丙也被轰掉真身,只留一缕魂魄。故事就在太乙真人帮助两个小辈重塑莲藕真身中开场。
让我特别意外的是,看完电影后先生开启了疯狂的自我反省模式。我想《哪吒》系列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颠覆了被框定的价值体系,重建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认知。
我们家这位先生估计真的被触动到了,深入分析了故事中的几个父辈和师辈角色,寻摸着他们的不同功能和暗喻:李靖的父爱是沉默的山岳。面对魔童哪吒,他选择了最艰难的守护之路。龙王敖广的父爱是深海的暗流。他将龙族的希望寄托在敖丙身上,却用仇恨的锁链束缚了儿子的灵魂。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和解的智慧。
太乙真人看着糊涂,却包容心大,而且爱无分别,因此他耐心托举哪吒成长。申公豹的爱则是扭曲的镜像。他对敖丙的操控,对命运不公的呐喊,包含着野心的投射。最后通过申小豹这个角色,诠释了他内心的柔情。这是爱的回归,好比教育,我们更多时候应该关注的对象是自己,自己的内心是否圆满,自己的精神是否强大,自己的德行是否深厚,如此这些才是托举孩子成长的真正好土壤。
身为人母,影片也有让我破防之处,即哪吒之母殷夫人在天元鼎中,即将被无量仙翁练成仙丹失去人身时,她不顾哪吒满身的刺,轻轻抱住他,也不顾那些刺钻入自己肌肤钻心的疼。她心疼她的“吒儿”,可又不得不临终叮咛:“娘从未在乎,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这一点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哪吒乃魔丸转世,从小就被定义为魔童,陈塘关的百姓在他拯救大家之前,对他真的是又恨又怕。唯有李靖夫妻和太乙真人,没有遵从世人的眼光,没有嫌弃满身是刺又丑极的孩子,而是从爱出发,用温柔的陪伴,无尽的耐心,细心的教导,托举哪吒的成长。
她轻轻地说:“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今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不知不觉,我已经泪流满面。虽然知道这是人为演绎的动画故事,但谁能否认其中传达的爱充盈着满满的力量呢?有人评价此处最令人遗憾,因为让女性角色沦为了工具人,母亲被简化为“无私奉献”的刻板符号。
此人言之凿凿颇有意思,恕我冒昧私下揣测,其要么未曾当过母亲,要么受过伤害看满世界男性都是敌人,要么是喷子故意制造谈资刷存在感。但TA显然不懂生命的第一性就是爱,这爱既贯穿在生命传承的每一个间隙,又飘荡在辽阔无际的苍穹大地,从来也不曾多,从来也不曾少。
影片最后,借哪吒之口说,“因为我们不知天高地厚”,也借这句话说出了父母们破而后立的新教育观念——要把这个世界,放手给年轻无畏且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让他们在自我的成长中,在创新的拼搏中,构建新世界。
这个电影讲善恶吗?讲是非吗?必须的,而且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元素来将这种认识具象化,比如红色和蓝色,黑色和白色。强烈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代表魔丸烈焰的红色,和代表灵珠清凉的蓝色,在遭受天雷轰击时,在天元鼎中被无量仙翁炼化时,危急关头,一次次主动握手,圆融一体,发挥出改变命运的力量。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诚之者性也”,意思是事物的本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统一的过程所构成的,这种过程被称为“道”,继承并发展这种阴阳对立统一的过程就是“善”,完成并形成事物的本性则是“性”。
顺着这个主旨回看《哪吒2》,便会发现全片都回荡着这种在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贵与贱,盛与衰等的交锋中不断对立统一的奇妙意味。在一次次的交锋中,不断地推动人们认识何为“道”,何为“美”,最终回归哪吒那句震撼天宇的“给我破!”
破什么呢?破出一个真我的自己。
这是比善恶等两元呈现更高维的东西。即名相。什么是名相?这是佛教哲学体系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具体来说,“名”指代表事物的语言符号、概念标签,如树,痛苦等,本质是主观意识的抽象投射。“相”指事物呈现出的具体形态、现象特征,如树叶的形态,情绪的生理反应等,属于感官可捕捉的表层存在。当人们说“这是一朵美丽的花儿”时,“花”是名,通过视觉系统捕捉到的花的形状、颜色等信息是相,“美丽”是基于自我价值判断的概念附加。
在我们不知世界为何的时候,毋庸置疑,名相给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不断细化区别的基础之上,最终又不断形成新的束缚我们思想的牢笼。当这种牢笼箍住内心的“我”,诞生出无数的妄想,误导人们对世界真相的认识,无数悲剧就发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里面的人不论善恶,都很可怜。哪吒和敖丙就不用说了,他们是由一体两元的混元珠分离出来,天生被定义上一动一静,一火一冰,一冷一热,一魔一灵等名相,成长之路异常曲折。
即使是大家公认的那个伪君子、大反派无量仙翁,也同样是一个被名相箍住的工具仙。这里的名相指向性很强,是指我们所活的这个社会当中,形成的善恶好坏高低的概念,所以这个电影所描述的真实,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样,都是活在概念中。
比如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通常好的定位是学习成绩好,最佳者一鼓作气考上清华北大,次之上985、211,再次之就是各种没进圈儿的本科专科院校。如同影片中的李靖、申正道,渴求自己的孩子、家族门人,通过阐教的考试,走入玉虚宫,拿到那个代表神仙身份的绿牌。
看完电影我特别好奇闸教是什么意思?原来,《封神演义》里道教分为阐教和截教。阐教的教义是阐明天道匡扶正统,强调“非至圣不传”,弟子必须是根正苗红,以人为主。截教的教义强调在天地劫难中争夺生机,追求超脱束缚,弟子包括六道众生,尤其以妖族、精怪为主。
简单说,就是阐教给这个世界制定了游戏规则,即各种概念和定义的力量。比如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这种成见就是区别,就是有色眼镜。出生妖族的他,战战兢兢,勤奋努力的刻苦修行,最后也没有得到师傅的重用。这让他觉得异常痛苦。
但真相是什么?这种名相,这种对立分别区别看待,真的是他的师傅给他的吗?如果他没有增强好胜之心——争强好胜就意味着优劣高下,已经处于二元化的信念之中,所以真正导致他痛苦的是什么?是他自己那颗陷入妄念中的心。
再看哪吒的成长,这条线就非常清晰。哪吒出生就被叫魔童,他有自我吗?没有!因为是活在定义中。大家都先入为主地说他是魔丸,害怕他身上的魔性发作,从小把他关在结界里。没人关注哪吒本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会长成什么样子,会活成什么样子?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除了他的母亲殷夫人。
即使是哪吒的父亲李靖,也充满期待的希望他能够通过阐教的考试,获取更高层次存在的认可,获取改命的资格。其实,他没认识到这是在获取另一种名相来改变当下的名相,没想过这是生命的升华也是更深的束缚。所以这不叫改命。
真正的改命,两个片中都有突破。第一次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当他生日那天得知自己是魔丸转世,即将承受天雷轰击时,吼出那句:“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第二次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被困于天元鼎中呐喊:“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
在一次次的冲击成长中,他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因为仙也罢魔也罢都是被定义的,而我只做我自己!
与之相对应的是龙族敖丙,为了家族的荣辱,他从小也活在必须为家族正名的概念里,孤独,沉郁,没有自我。直到父王敖光说出那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敖丙才放下一切,家族,责任,荣光,种种名相的束缚,可以去做真实的自己。
还有小镇做题家申公豹,他出生在对阐教极度向往的豹族,父亲申正道不仅名字取了“正道”,而且一心修道成仙,将位列仙班视为理想与信仰。这种信念传给儿子申公报,让申公豹也活在了追求名相的“仕途”中。他的破相之路是惨痛的,父亲被杀,族人遭戮,弟弟重伤而死,孤家寡人的境地,才执鞭而上迎击曾在同一战线的敌人。
整个故事,哪吒是最勇敢的。因为他得到了深深的没有分别的爱,所以最早从分别的泥沼里挣扎出来。他从永远向外求,永远想着要雕刻这个身体显得不那么魔性,从想做别人家的孩子要考试成仙拿证,最后突破一切相的束缚,活成了自己。不光他做了自己,敖丙也做了自己,申公豹也做了自己。他们救出来的那些被定义成妖魔鬼怪的众生,也做了自己。
这是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当然这里仅作我的“最”,因为相信一千个人看《哪吒》,会有一千个“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