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听了樊登老师解读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自己曾学习过的《正面管教》及《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两块以育儿育已为目标的成长课程,其理论基础就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旨在由成长目的论,而不是归因论。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
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内容与收获
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自卑感,我们不要感到内疚或是丢脸,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有自卑感,才会不断进步,才会超越,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我们用错了方法,那就可能会患有心理疾病或是造成万动不复的被动局面。
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把你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联在一起,解决好你与环境、工作、家庭的三大人生课题。
换句话来理解,就是我们要通地自己的不断成长来完成与环境、工作、家庭的和谐联结。反之,作为个体的我们,即使再成功,再有钱,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和谐联结’是我个人的解释。和谐是指合作。我们超越自卑,所走的道路就在“人与人的合作共赢中“,而合作的起点我理解是不伤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是否有合作精神?童年是否健康成长?可以通过最早的记忆来觉察。在鼓励咨询中,有一个知识点就是“童年的记忆—自画像”
而合作最初是始于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当妈妈第一次抱起孩子,合作就开始了,包括以后的养育方式,权威、宠溺、忽视还是和善有边界(正面管教),不同的养育方式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有生理缺陷或是被宠溺以及忽视的孩子更容易自小形成自卑情结。
我们原来的家庭养育,不太考虑这些,尤其是奔波于社会底层免强度日的爸妈,但现在不同了,这样的知识作为新时代的父母要学习,更要践行益于成长的养育风格—和善而定坚。
什么是自卑感?
当个体对面临的问题没有做出恰当的准备或是应对,而且他认为无法解决时,自卑情结就会出现。因为自卑感常常引起紧张,所以就会有种朝向优越感的强制性行为,但却不再指向解决问题本身。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案例,越是自卑感的人越喜欢表现,越喜欢证明,越喜欢秀。如果往童年追溯,这样的人多数有过童年的不当养育。
我们见过很多的父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抱怨,一边做家务一边抱怨,一边辅导作业一边抱怨,因为他们的内心觉得我不应该这样,我应该过更精彩的生活。他们试图努力的证明,他们用这种抱怨来寻找内心的优越感,来让别人感受到,我是屈尊了,我是被埋没了。这时的孩子就无法学会“合作“,一个孩子对这个社会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所以作为大人,我们要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地解读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才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和他人之间的联结与关系。
另外一个极端,家庭对孩子的爱被夸大了,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父母围着孩子转,而和善有边界的家庭是这样的: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父母。是爱的传导与合作。如果父母间的合作不充分,那么他们也无法希望能够教他们的孩子学会合作。
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机会是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你真的关注他,在他做对事时,要给他足够的肯定,去提升他的自尊水平。他的自尊水平一旦提高了,在别的方面他改变也会变得非常容易。《正面管教》中,如何鼓励和表扬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
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社会情怀,始于家庭,受家庭氛围的深远影响,在《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中,讲到了健康家庭的四个维度:
1)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健康的家庭:成员自我价值感很高,不健康的家庭:成员自我价值感很低);
2)沟通: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健康的家庭:沟通直接清楚明确真诚,不健康的家庭: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
3)家庭系统:人们遵循着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行动的规则(健康的家庭:规则富有弹性又很人性化,恰当而且可变,不健康的家庭:规则严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谈判永恒不变);
4)与社会的联系:人们与其他人以及家庭外的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健康的家庭:与社会的联系是开放的充满希望的是在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健康的家庭:以畏惧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
从职业角度讲,跟自卑也会有关系。有些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不会满意,因为他们所要的不是一种职业而是对优越感的轻易保障。他们不想面对生活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生活给他们带来问题,这根本就不公平。这些人都是受宠的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支持。
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就是如果你不会游泳的话,怎么换游泳池都没用,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如果你没有从根本上正确的认识职业是要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是与他们的合作共赢,你在职业这条赛道上就会滑坡,走入困境而不自知其由。
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
简单一句话讲,心理学就是对合作中缺陷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樊登老师总结出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合作、平等、联结。并指出:当你能够把合作、平等、联结做好,你才能够完成自身自卑的完美超越,把你的自卑感转化成你进步的动力,而不要让它成为了你心灵疾病和错误人生/不择手段/犯罪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