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74年-1976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我国的“工业化初期阶段”,也可以称之为“工业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段时期内我国一共发生了三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分别为1958-1960年的第一次经济危机,1968-1970年的第二次经济危机,1974-1976年的第三次经济危机。
前三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资本极度缺乏,在不断追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规模不断累积,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1969年,中苏边境战争使得双方的敌对情绪不断蔓延,我国领导人利用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开始主动恢复与西方的的外交关系(基辛格秘密访华,“乒乓外交”),并且在得出“世界大战在20年内打不起来“的判断之后,决定通过引入西方资本来调整我国“偏重少轻“的工业结构。
同期,由周总理提出了“四三方案”(通过引入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用来改善本国工业结构),这次引进外资和第一次引进苏联外资不同之处在于,苏联当时不仅提供技术、设备、资金,还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但是西方的人才需要支付昂贵的服务费用,外加大规模引入西方项目,中国又面临和之前一样的状况:国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力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又一次引发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的主要解决方式也和之前两次一样,中国的第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启,由农村集体经济来承接城市失业人口,这次危机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国家大规模的投资也带动了部分城市就业,另一方面,此次引进西方项目使得我国“偏重”的工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轻重比例逐渐协调,化肥设备和化纤技术的引入使得我国化肥产量翻番,带动农业产量大幅上升,城市中出现了尼龙丝袜、洗衣粉、电视、洗衣机、冰箱等产品,新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对于缓解经济危机也产生一定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之后,农村集体经济完成了服务于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任务,当国家需要向三农提取农业剩余的时候,集体经济由于制度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向国家提供剩余(向分散的小农经济提取农业剩余成本很高,在偏军偏重的工业结构下生产的工业品很难向以个人为主体的农户出售,集体化后,以生产社为为核心的组织可以更高效的承接),当经济危机出现时,集体经济能够容纳城市失业人口,分散的农业经济就不行(城市失业人口是分到张三家呢还是李四家呢)。
农村集体经济虽然不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的农业发展必然需求,也未必能够维护农民利益(农民不太富裕),客观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3次默默无闻的承接了集中于城市的工业化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为国家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