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作为在封建社会后期才普及的教义读物,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孩子的脑海深处,在孩子启蒙时期被遍遍诵读的也许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进入叛逆期后,可能只剩下一句用来杠父母的”文学经典“:“子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成文于南宋,初版里已精准的概括了关于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而后虽经过明清学者的陆续补充修订,这一故事典故却依然冠于篇首。
孟母三迁的故事影响颇为深远,西汉时期的《韩诗外传》中,韩婴作古文《孟母戒子》来教化众人,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纂的《烈女传》中最早出现了“孟母”这一专有名词,东汉班昭作《孟母颂》,西晋左芬也曾作《孟母赞》,明朝时期钟化民的《祭孟母文》甚至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
不管是经久不衰的启蒙读物,还是传扬不止的诗词文章,都足以彰显出孟母的教育方式和效果的高认可度。这种影响发于民间,盛于庙堂,孟母被封建统治者塑造成了符合其需要的教育偶像,并对其屡屡封谥,乾隆二年(1737年)谥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
我们或许不需要对一个已有的”圣人的母亲“做什么非议,然而或许我们应该承认,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许许多多不同程度上的”孟母“,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早期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是否真的起到了那么优良的示范和塑造作用呢?这种强制性的,不稳定的情感关系模式,是否真的能够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不被影响的”圣人“呢?
生命早期依恋关系的塑造会影响到一个人乃至成年后的方方面面,在安全、稳定、互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展示出更社会化、富有同理心、健康且稳定的身体和思维。
这是卡洛斯 · 皮提亚斯 · 萨尔瓦集结了近50年关于早期亲子关系、依恋理论、精神分析的相关研究后,在《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中给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同时也给出了很多关于亲自关系的说明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自身及其所经历的过往,进而可以对未来做出更好的控制和预判。
本书的作者身兼多职位,是作者、心理学博士、卡米亚斯大学教授和研究员、《开放精神分析》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同时还是一位一直从事“修复早期依恋关系“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能够在做咨询治疗师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最后集结成书传授给读者。
--------------------------------------------------------
《未竟的依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题行文逻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阐述了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系,包含个人成长核心、亲子之间的安全感画像及其关系模式的建立和早期亲自可以互相适应的动态系统。
其次讲述了早期安全感受到威胁之后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以及这种代际传递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恶性循环、在关系形成早期受到的创伤对于后续成长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作者指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恶性循环,是因为亲代无法从自己所经受的创伤中自我修复,大部分父母也不知道自己也会作为曾经关系的受害者出现,而正是这种创伤经历才导致他们无法形成与孩子的良性互动,故父母能修复自我,才是减缓对孩子不良影响的关键步骤。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作为治疗师的建议,通过分析临床状况,提供了具体、精确的“以联系为中心的”三种治疗方法。
--------------------------------------------------------
01 婴儿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亲子关系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调节系统。“
早期的婴儿会通过自己的反应与母亲互动,母亲通过自己的异质性调节能力,使婴儿反应中积极的部分放大,缓解情绪中消极的部分,好的互动可以使这种状态达到平衡。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这种平衡提供了两种形象的作用形式,其一,母亲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使得孩子能够在体会到消极、恐惧、脆弱时寻求母亲的帮助;其二,是避风港之外,还能作为一种安全的象征,让孩子可以勇敢地探索周遭的世界。
这两者同时具备的早期依恋关系可以称为健康的、稳定的、良性的。
02 持续性亲密,间歇性发疯
“在无事发生时,两者亲子互动的质量可与拥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亲子互动相媲美,但当孩子传递出痛苦、害怕、愤怒或不安的状态信号时,这种平静的调节系统就会被打破。换句话说,这些母亲并不是一直都处在心理创伤中,而是在应该为孩子发挥避风港的作用时,才尤其处于这种状态。”
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除了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亲子关系外,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状态,即,照顾者对孩子而言既是威胁的来源(孩子会恐惧、屏蔽、逃离照顾者),也是唯一可能的安全感来源(依恋关系的初期的可触及面本身被限制),这种状态会造成孩子的依恋紊乱,此类孩子无法发展出系统化的方式处理与外界的关系,一边期待依恋,一边又拒绝。
父母在碰到孩子有消极反应时的应激状态,这种时候会让父母想起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心理创伤。在成长中逐渐被累积,无论显性或是隐性,没有被释怀和抚慰的伤口都会逐渐侵蚀客体的安全感和自尊,使得再次遇到相同的场景时,引起父母剧烈的感情波动,也就是父母在孩子寻求帮助时会突然异常地伤害孩子的原因。
03 亲子关系的复制粘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面临人际关系中出现困难的情况时,有心理创伤的孩子会倾向于使用……他们已经加工和理解并根植于内心的对关系的认识来处理问题。从长远来看,这些脚本也可能被继续使用在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中。”
一个蛮经常出现的指责是:”你怎么跟你妈/爸一模一样?“
另一个蛮经常出现的告诫是:“你看看他爸/妈什么样,以后他就是什么样。”
还有一个蛮经常出现的玩笑是:“以后咱俩的关系,早晚会跟现在我和你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样!”
但以上却都有可能是事实,因为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亲代在面对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倾向于使用他们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认知来处理问题,而每当问题得到解决后,就会继续强化这种心理认知。极少数人会因为受过苦而尽力避免让孩子再遭受相同的问题,于是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过分关照。
这样的相处模式其实可以归纳为一种“因为没见过好的所以只能用错的“的思维逻辑,也就进一步造成了创伤的代际传递形成家庭内部逻辑闭环的恶性循环。
04 亲子关系的修复
“修复联系包括帮助父母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治疗师鼓励照顾者用新的方式叙述和评价自己,并在新的方式出现后努力强化、使用。”
作者在临床治疗时会引导父母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自我,读完这本书后,我相信每一对父母都可以反思并且试图重新建立安全的关系,有意识的强化自我并且摆脱过去的心理创伤,同时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每一次对孩子破防的动机。
再次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也不仅仅作为“一个幼儿的父母”,还可以跳出来,剥离自身对于过去创伤的被动,告诉自己,“我曾经遭受过这样的创伤,这是我的问题,我的孩子没有站在原来施害者的角度攻击我,我在这段关系里也并不是一个被苛责和拷问的受害者形象,我可以找到我和这个新生命的平衡。”
了解自己恼怒的原因,有时候比接受和摆烂,更有效。
--------------------------------------------------------
结语
回到开头的孟母,或许对于小孟子来说,能够回家后跟母亲袒露自己不想学习的消极想法,以及能放心探索外在世界,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早起双方的动态关系状态良好,但幼儿与周遭世界建立的平衡和联系被打断和阻隔,这种随时会抽离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性有可能会造成幼儿对于避风港的质疑和不信任,甚至一直重复还会触发消极心理的解离状态。这种对幼儿施加的消极作用,很可能是来自于母亲早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可能会形成新的恶性循环。
我无意指责孟母这样较为粗暴的方式忽略了与孩子早起的互动性,我们必须要承认,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其特定的局限性。但读过这本书之后,对于现今存在的一个个“孟母”们,是否应该去思考,如何与孩子在幼年时期建立更加良性的互动环境?
能够有张有弛的面对孩子对自己所做出的反应,即使那个反应也许并不是你所喜欢的、期待的。不提供过多过分的保护,给孩子留一片可以自己“探索”的空间,同时能够及时对他的失落和脆弱做出反应,成为一个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后盾。
除此之外,这本书更重要的也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消极反应时,所做出的沮丧、崩溃、愤怒,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一段时间内太累、又或是“我没有能力当好一个好的爸爸/妈妈。”的自我苛责。其实一切都是有据可循的。只有找到自己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做出另孩子惊吓、令自己失望的原因(或许因为自己早期也曾经被这样对待过),积极地面对这样表现的自我,不再去逃避曾经那个也受过伤害的自己,才会更好的解决自己与孩子的问题。一切都不是不可改变的,也不是不可宽恕的,接纳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好好善待他人,何况那个人还是自己的孩子。
与此同时,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于,在发现自己碰到问题的时候,寻求外部专业从业者的帮助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为人父母并不是专业人士,能够在分身乏术的生活中反思自己的问题实属不易,但专业治疗或许也是减少精神内耗的一种方式。
本书作者援引温尼科特对于“足够好的母亲”的定义:“她们可能会在孩子的问题上犯下可控范围内的失误,但这些失误也让她们逐渐成为成熟的母亲。”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曾经从未发觉的心理创伤,并努力了解自我,并对此做出改变,毕竟亲子关系和社会关系,都是动态平衡,良性循环形成后,得到治愈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就像作者在引言开头引用的那句莱昂纳德 · 科恩的名句:
“以避难者的身份,全心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