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为什么儿童的话语里没有他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听过一堂课后产生的疑问。他从这个问题出发开始了细致的研究,深入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细节去观察和记录,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那把金钥匙——到活的思想源泉去上游览课!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如果儿童的语言中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就会出现那些拼凑出来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语,这不怪孩子,而是教师没有教儿童思考。当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与大自然严重脱节的时候,他们思想的源泉就会枯竭,而感官也会变得不够灵敏,听不到潺潺水声,看不到花开花落,即使再美的文字也难让他们感到激动和赞叹,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词并没有带着鲜明的形象进入他们的的意识;词从一朵散发芳香、生气盎然的鲜花,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向生活还原,向生命还原,儿童的语言才能重新找回生命力。
“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如果教育者能够看到语言与思维统一的价值,并运用儿童生活中的经历、见闻创造一个又一个机会,帮助孩子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语言表达,那么他们说出的话就会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第斯多惠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的确,在那些脱离了生活和大自然的干巴巴的课堂上,老师把这些教育家“对教师的忠告全部忘记了”。是什么样的忠告呢?在回望教育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起重温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的探索;乌申斯基强调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民族性作为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第斯多惠倡导的教育应遵循自然与遵循文化等思想……还有很多,但所有这些思想的核心,都指向人的发展,都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在儿童身上,这正是教育得以存在的意义吧。
“在百年老橡树间,在茂密的森林里,清澈的溪流潺潺作响,而在小溪的上面,黄鹂唱着它那纯朴的歌……必须确切而又优美地说出这一切。”这是大自然发出的生命回响,也是教育之所以抵达心底的秘密。当书本上的一个个词语与大自然、与儿童的生活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