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后来许多其他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我们来看看根据收益和半衰期所划分的四种情况。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咖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结交了一位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拿铁人三项来说,打铁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是其他大部分运动无法比拟的,但它同时也是一项耗时耗力耗钱的运动和爱好,需要你做到工作、家庭和爱好三者的平衡才行,如果你做到了三者平衡,轻度地参与,铁三对你来说,是一个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件。
如果你做到了三者平衡,长期坚持不断地玩下去,不断完成临界突破,达成新的境界,它会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件。
如果你没有做好三者之间的平衡,打铁用力过猛,训练过度,导致严重伤病,抑或你是个装备控,投入巨大,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铁三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被你沉醉其中的各种成本所抵消掉,进而产生一种疲惫感和厌倦感,那铁三对你来说,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或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这就产生了复利效应,就像你拿着小锤敲一口巨大的钟,最初的几百下,钟纹丝不动,但只要你持续不断地敲,大钟会从轻微的振动转化为明显的晃动,不断地敲,振幅会越来越大,最终产生大幅的振动。
不论是打铁,还是事业,我们要牢记一条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第一,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第二,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小事”,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当然,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我们应更多地追求延迟满足。
到底如何判断这件事情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与药物的半衰期类似,一个事件的半衰期也有个体差异,也与具体完成这件事情的方式有关。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别。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可能就会很长了。
我们在打铁之初,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我们为自己设定了什么目标,是一步一步来实现的吗?还是许下了心愿,却迟迟没有行动?走过一段打铁之路后,回头看看,我们是否在成长,通过打铁是否培养了一种可迁移的品质和能力?
延长你的半衰期,不自我设限,知行合一,不断精进,才能做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才有可能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希望每个铁人在打铁之路上,做时间的朋友,找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