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汲取奋进磅礴伟力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荏苒,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在壮阔抗战进程中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始终照亮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道路。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回望历史、致敬英雄、传承精神,既是对过往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宣誓。

一、从苦难辉煌中读懂不屈

翻开厚重的历史典籍,字里行间皆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的呐喊与抗争。14年抗战,从东北抗联的冰天雪地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到台儿庄战役的浴血拼搏,每一段文字都镌刻着“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决绝。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中,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却始终高呼“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赵尚志率领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辗转游击,即便多次负伤、身陷囹圄,也从未动摇过抗日的信念。这些在历史书页中鲜活的身影,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历史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精神的载体。当我们读到《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时,能感受到那种在国难当头之际,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磅礴力量。从工人、农民到知识分子,从军人到普通百姓,大家不分阶级、不分地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壮阔局面。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正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

重读抗战历史,我们读懂的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负,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迸发的生命力。那些在绝望中坚守、在牺牲中前行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轻易屈服的民族,越是艰难险阻,越能激发起不屈不挠的斗志。这种深埋在历史书页里的精神密码,是我们面对任何挑战时都不能丢失的宝贵财富。

二、在追寻致敬中传承初心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许多地名、建筑、文物都承载着抗战的记忆,成为英雄精神的“活化石”。在河北易县,狼牙山因五壮士舍身跳崖的壮举而名扬天下,如今山间的纪念碑前,常年有群众前来缅怀,那陡峭的悬崖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悲壮;在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里的弹孔墙无声地记录着“八百壮士”坚守阵地的英勇,每天都有年轻人在这里聆听历史,感受那份“宁死不退”的气节;在云南,滇缅公路上的“二十四道拐”见证了无数筑路民工和抗日将士的血汗,这条用血肉铺就的运输线,至今仍在诉说着中华民族为争取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块墓碑,都在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上那一个个名字,是对和平的血泪呼唤;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毛泽东同志起草《论持久战》时用过的油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在平津战役纪念馆,战士们用过的步枪、穿过的军装,承载着他们为国家独立而战的初心。当我们站在这些文物前,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些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绽放的光芒,感受到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追寻山河大地间的英雄印记,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初心的叩问。那些英雄用生命守护的,是民族的尊严、国家的未来;而我们今天追寻他们的足迹,就是要传承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让英雄精神成为照亮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

三、让抗战精神指引复兴之路

80年过去,战争的创伤早已被岁月抚平,但抗战精神从未过时,它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在时代征程上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像当年的抗日战士一样,扎根基层、攻坚克难,面对贫困这个“硬骨头”,他们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最终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伟大壮举,让亿万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无数科研工作者传承着抗战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芯片、航天、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刻苦攻关。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的实现,从新冠疫苗的快速研发到高铁技术的领先世界,中国科技工作者用一个个突破,诠释了什么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与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打破外来封锁、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一脉相承。

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抗战精神更是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挑战,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无论是在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中,还是在应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上,都展现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心。这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态度,正是抗战精神中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

集安市台上镇人民政府刘美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