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百节年为首,大家都非常重视过年。
小时候,过年是满心的期待与雀跃。腊八的粥香氤氲在街巷,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从那时起,日子便被欢喜填满。我们掰着手指头,盼望着除夕的到来,因为那意味着崭新的衣裳、丰盛的美食,还有能装满口袋的压岁钱。当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味道,年味便在这声声爆竹中被推向了高潮。
在年俗中,第一个送来春节讯息的是“腊八”。当嘴唇沾到那又黏又稠的香甜的腊八粥时,人们就知道,年要来了,尽管这时候离除夕还有二十多天。
而苏州是到了腊月二十四祭灶日,年的筹备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阶段,人们开始“忙年”——为过年而忙碌起来。
腊月二十四的晚上送灶神老爷,厨房贴灶神的画像,供上好吃好喝的包括大鱼大肉水果黄酒,苏州特色的荸荠和茨菰也是必备品,只有这样灶神老爷回天庭才不会报告这家人的不是。
送完灶神全家晚上一起吃汤团,有一头尖尖的肉汤团,也有“得令滚圆”的赤豆和芝麻汤圆。这里说的汤团一定是糯米团子,吃汤团寓意全家团圆、幸福美满。圆圆的团子不仅外观圆润光滑,内馅更是鲜美可口甜润。
廿四夜后,家家户户开始大量置办年货。买春联、备礼品,满大街的商铺让人挑花了眼。瓜子、花生是必不可少的,苹果、草莓、砂糖橘也堆成了小山。年货中不可或缺的,便是糖年糕了。糖年糕有白糖、红糖两种口味。在我们农村还自己动手碾米粉做,食用前切成小块,与粥一同煮食或煎炸来吃。只有吃了年糕,才能算过年。
廿五夜要大扫除,传说这一天是诸神下界的日子,苏州人要在家里掸檐尘。掸檐尘就是对家里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扫除,大到家里的天花板,小到锅碗瓢盆,都要清洗一遍,有“辞旧迎新”之意。
接下来则是贴春联,挂灯笼,剪窗花,大门福字一定要正着贴,但酒缸、水缸的福字却要倒着贴,这样福气就不会冒出来。 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挂上红彤彤的灯笼,让整个家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吃年夜饭之前要先拜菩萨和祭拜祖先,以祈望菩萨和先人护佑后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祭祖祈福时,长辈们会讲述家族的故事,教导晚辈要铭记先辈的恩德,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这些仪式感,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让我们在传承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年夜饭苏州人可是除夕夜的重头戏。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开始准备,厨房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这顿饭里包含着几道不可或缺的佳肴,每一道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形似元宝的蛋饺寓意着“招财进宝”、青菜代表“健康长寿”、黄豆芽则预示“诸事顺遂”……年夜饭桌上的鱼,家长是不让下筷的,讨的是“年年有余”的口彩。最后,还要在每个人的碗中预先藏好荸荠,吃的时候用筷子挑出,这被称作“掘元宝”,寓意八方来财。
吃完年夜饭,接灶王爷下凡,还要做个“万年粮”,然后家人围坐,一边抿糖果嗑瓜子,一边闲话家常,共同等待新年的钟声响起放炮竹,大人们会讲述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则兴奋地期待着新年的到来,这个温馨的时刻被称作“守岁”。12点之前不能睡觉,并且各屋一定要点长明灯。据说这夜的灯火会驱走邪瘟病疫,寓意人间平平安安。
大年初一不杀生,一早起来煮汤圆吃,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洗衣,不做针线活,不往外泼脏水等等,因为初一财神爷要降临府上,可别不小心把财神爷给赶走了可就不划算了。 我们一般年初一是去庙里烧香的。
然后初二回娘家,去亲友家一家家拜年。春节期间大家都笑容满面,见面说好话,孩子调皮也不训斥,我们都有一种“年心理”,就是必须把年过好,比如,喜庆、热烈的大红色,成了年的主色。再比如,碗打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用吉祥话把不好的事遮盖住。每逢过年便能听到大量的吉祥话语,如“见面发财”“步步高升”“吉星高照”“紫气东来”“喜气盈门”“财源滚滚”“万事如意”等,因为我们把年当作一种新生活的预示。过年必须吃好、喝好、穿好,快乐、尽兴。
还有到年初五接财神,元宵节闹花灯等年俗。
这些美好的民俗不断积累,愈来愈多,愈来愈密集。过年,绝不是单纯地追求快乐,人们更是在这些日子里尽情表达生活理想和情怀。它是鼓舞人们生存下来的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过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怀,如同醇厚的陈酿,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浓烈。
年俗把人的情感、生活、时间,与天地、大自然,与生命、未来紧密而温暖地融合在一起,使年——春节,有着无可估量的生命力与魅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热闹非凡的庙会,如今少了几分人气;曾经挨家挨户拜年的习俗,如今也有被电话、微信拜年所取代。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过年的情怀始终不变。它是我们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此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