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有很多没有基层经验却喜欢指点江山的读书人其实骨子里与古人书生论政,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打嘴炮,吹牛逼有一套,一到实践层面,比个娘们儿都怂。
想到了大汉晁错这个人。作为景帝智囊型人物,因没有地方基层经验及利益集团做支撑,推出了削藩令,结果导致地方对抗中央的“七国之乱”。
这就是没有地方基层经验,张口闭口都是江山,即使如晁错者,即使到了地方基层当了县令,估计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
大汉王朝发展到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其历史现象表现为地方诸侯王拥兵自重与中央王权对抗,并引起了兵变。细数其原因无非以下这样几点。
一是地方诸侯王对既得利益不满足;
二是当时的地方军队控制权并不在中央,且越来越尾大不掉;
三是这些诸侯王之间消息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形成暗线上的同盟;
其四表现在中央为了控制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壮大,推出了著名的“削藩令”。
其实不难发现,爆发七国之乱的导火索正是第四条,正式上疏汉景帝推行“削藩令”的就是文帝身边的智囊型人物----晁错。
晁错因文才出众,且屡屡切中时弊,上疏治国理政的条文,受到文帝的待见,却不想这次却因推出了“削藩令”而身首异处,家族亦收到连坐的牵连。
当时各诸侯王正处在对中央的管理措施有微词的时候,文帝采纳晁错的削藩令,意图是想看看动静,却不想动静这么大。且七个诸侯王结盟共同对付中央,这下子事情比较棘手了,晁错只是“纸上谈兵”,削藩固然不错,但时机对吗?
为什么中央对爆发的七国之乱束手无策,且有点慌张,根本原因在于祖上(高祖刘邦)定下来的“分封制”。
最直接的表现是地方诸侯王可以拥有军队,即地方军权不在中央手里,也就是说中央对是否能拿下七国之乱这样的军事行动,心理一点谱儿也没有。
而要迅速息事宁人,只能听取各诸侯王打出的主张—“清君侧、诛晁错”,景帝为了稳定起见,只能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换取政治上的暂时平衡。可怜晁错一纸奏章,却断送了晁氏家族的命运。
晁错智慧绝伦,满腹韬略,怎么落得如此狼狈下场?
细想故事前后,跟他的为人处世有很大关系。晁错推的“削藩令”确实是能在根子上巩固中央政权的稳定,如果不削藩,中央的存在始终会受到诸侯王的威胁,政令的推行,还得看他们的脸色,动不动就要受到地方诸侯的牵制,只有把他们的权力压缩,才能确保政令统一,举国安宁。
但这步棋不好下,牵涉的利益太多,且当时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很难通过一纸诏书,说削就削了。
朝中很多大臣,权要中枢大员、有识之士都明白这一层含义,而唯独晁错提出且向皇帝建议了,提出之前他也曾想过事态的严重性,但他还是禁不住建言献策,这就是官场上的“另类”,只要自己看准了,不顾左右,“一根筋”。
要知道自古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晁错为了自己的那点清誉和直名,不顾全族人性命,说轻了是人情上欠点考虑;说重了,是邀直名,沽名钓誉。
这也是一种“大曲似直”的自私,情商上免不了受后人质疑。一个眼里只有公,没有家的人,还是要辩证的看。仆以为,这样的举动并不值得鼓励。
司马迁在《晁错列传》中叙述他的为人,用了“峭直刻深”几个字概括他,大意艰深刻薄、为人峭拔,说白了就是不近人情,不合群,心比较狠,总怼人怼事,这就是性格上有缺陷。
看来他的行动和语言在当时的官场和家庭生活并不是那种玲珑的人,并不受人待见。更重要的是,作为朝廷股肱权要大臣,有这样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并不是江山社稷之福。
不过青史上他倒是留了名了,代价确是全族人的性命诛连!
书生论政,祸国殃民,实在是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