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知行合一你知道多少?

      说起知行合一,大家应该会想起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估计要不少人知道。王阳明是我的偶像,之前已经读过本书,今个月读书会一起共读,重温一下,刚好周日要领读《伟大的知行合一》,我们一起来再深入了解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的精神如何产生?

     知行合一的精神产生同席书有关。当时席书的官阶、资历比王阳明高很多,是贵州的提学副使,相当于是贵州的教育厅厅长。

    席书去见王阳明是毛应奎推荐,提到王阳明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驿丞,不过不简单,还创立了龙冈书院。席书就专门来到龙场驿听王阳明的心学。

     席书本身就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听课后,就向王阳明提问,朱陆异同的问题,而王阳明不提朱陆异同,就说自己近期悟出来的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 席书就回去琢磨,第二天继续问,王阳明说“悟性本子明也”,关键是你怎么想。

      作为理学资深人士,席书继续问,继续想,前后四次,突然开悟,各人理论各有不同,关键是自己心怎么想。席书认定王阳明为偶像,修葺书院为贵阳书院,让王阳明去教书,自己和贵阳书生为学生,还带头行师礼。

       王阳明在书院不将传统,只讲心学,纠当时知识分子空谈及虚谈的风气,在讲过程中,逐步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也在自己讲课过程中践行。

       二、知行合一可以解决什么?

       王阳明提到知、行是一个整体,真正知道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有效解决人生困惑之一,习性的问题,习性是很难克服的,是由你的习惯造成的。

      习惯、习性对人影响非常大。欧洲发生在亚历山大的大帝时期的一个传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据说亚历山大很爱学习,拜亚里士多德为师,还建了一个很大的图书馆。一天图书馆起火,很多书被烧或被偷走。

      其中一本书中表面平常,而里面有一副羊皮纸藏宝图,可以找到点石成金的秘密,这个石头被藏在黑海边,找到这个石头,用来碰一下其他石头,其他石头就变成黄金,黑海的悬崖峭壁上很多石头,只有一个暖、热、烫的。

       后来一个富家子弟发现了这个羊皮纸上的奥秘,就倾家荡产去寻宝,到了黑海边很多石头,如果捡了就放下分不清,就用捡了不是就扔到海里,他就在哪里捡了一一月、一年、到了第十年,就捡到暖、热、烫的石头,很开心,而条件反射将见到石头扔到大海,虽然内心觉得不可以,这就是惯性的力量。

      王阳明提到当你明白知行,即知道、做到克服习性的问题。

      当知行不合一,因惯性,辛苦了10年,最后都是功亏一篑。知行合一可以解决这个习性、习惯的问题,让你人在、心在、心动、人动,让你清楚自己做什么、听从内心、快速行动、改变自己。

      三、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可以解决克服人的习性问题,知行合一是否就是简单从知道到做到,当然不是,要从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有三步,三步让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步:从知到行(即从知道到做到)

      知道什么对,就去做,例如知道晚睡对自己身体健康不好,开始早睡。我就是一个要早睡的人,如果晚上超过12点睡,第二天无精神,11点睡就好点,10:30前睡更好,现在逐步调整到11点左右睡,继续调整到10:30睡,就是知道早睡对身体好去做到的实例。

       第二步:从行到合(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就是在学习的过程沉浸进去,同所学融合在一起,才会真正学会。

       孔子学琴的故事就是沉浸式体验的典范。孔子拜师襄子为师,师襄子觉得孔子很聪明,一来就教他琴曲,交了一首曲子,无说名字,让孔子练。

       孔子练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觉得弹的不错,准备教孔子新曲。孔子说不行,现在才练了指法、技法,节奏、韵律未完成掌握,还要继续练;过来一段时间师襄子觉得弹得不错,继续提出教新曲,孔子说技法、节奏是把握了,而思想感情不行,就继续练。再过一段时间,师襄子觉得孔子再练下下去超过自己,再次提出学新曲,孔子说思想情感把握了,但是未能琢磨出是什么人创造这首音乐,还是要继续练,师襄子多次提出让孔子学新曲,觉得孔子练下去,自己无法教了,孔子不盲听,继续练,练到自己感受作者的形象,原来是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学琴从指法→技法→节奏→韵律→思想情感→作者形象,将曲子谈到出神入化,琢磨出曲子内涵。孔子学琴就是活灵活现将沉浸式体验演绎出来。

       从孔子学琴也给到自己自己学琴的新的思路,自己在学的过程总觉得无弹好,不过老师说要学一些新,不然费了课时无新的不好,看来自己也要向孔子学琴的方式,不是一味追求快,而是要将一首一首曲子弹好,沉浸式去体验及享受。

        孔子学琴只是一个从行到合的例子,也适用于其他方面,结合所做,沉浸式体验,总会所成。

       第三步:从合到一(致良知)

      一就是致良知,是价值判断、价值归宿。好像不是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帮助你找到自己潜质的自己,找到潜在的自我,重新出发。

      一是更多同自己在一起,心上学、练,做事更多要思考,而不是靠惯性,而是做之前先想好,在大脑形成画面,再去做,就像有人问稻盛和夫好像从来无失败,他就说他在做之前想清楚、想明白,一做就不给自己退路,就是在事上练前心上练,从心而发,无一不成。当然他所想也同自己的使命、愿景有关,有一主线,也离不开自己价值归属、也不开自己的潜在自我的发挥。

      学习技能也一样,先做到心上练,再脑中想到所学的画面,每个步骤,再行动,就会学得更快,作者提到他学车也是一样,先画一张图,再脑海中反复想、反复脑中练,2次就学会,从潜在的自我出发,可以激发无限的潜能。

      由合到一,最终是回归自己,看看自己的真正所需,激发自己潜能。

      当你将从知到行、从行到合、从合到一,将知行合一真正落地。或者你会说,好像很难。当要去做一件事情,不要想着难,就像孔子学琴,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最终就可以弹到出神入化。

     现在是否对知行合一有了解更多啦,好好行动起来,让所行同心关联,所做所想、身心合一,就更加快乐、更急从容、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