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十九【陆澄录】。
陆澄问先生:“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名物度数”即古代做事的一些方式方法,礼仪规矩。今天可理解为事情的具体做法。做事情的方法是否需要我们提前学习、了解,进一步掌握呢?就此延伸到“道”与“术”之间的关系。
先生首先从一个最根本的层面讲:“名物度数”的具体做法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心之本体。内在如同“未发之中”,外在即为“发而皆中节之和”。如果不能致得良知,即使方法再好也无法灵活应变。“此心不动心生万法,应变无穷”。“道”对了,不愁“术”无法解决。
具体做法“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此为“末”;本即为“心之本体”,即致良知。如果本末倒置,把焦点放在具体的做法上(此为“术”);即使懂得再多也效果不大。在心上下功夫,致得良知,即为良知发用(此为“道”)。
“知所先后”,先修自己这颗心,致得良知,一切发用、做法,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效用。
“君子不器”,不要执着于具体的做法、形式,致得良知才是根本。我们的心体存养、中正,便是“道”。回归心之本体,致得良知。
当我们在致良知这条道路上深挖这口井时,也需要跳出来,审时度势,觉察自我,融入更为宽广的世界。即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如同进修,要不断汲取良好的精神、精华,丰富自己。带着学到的认知再扎进自身的这口井中,深挖、探究自我,向内求。此为上上策。
5、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2分
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我反复阅读李会老师的家书。李会老师从2015年起接触国学,长期与圣贤智者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智慧与学识。李会老师熟读《论语》《大学》《中庸》上千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其不凡的气质。待人和善、彬彬有礼,相信这是长久受圣贤智慧的熏陶才取得如此成果。
“书是我们的灵魂,一天不看书就像丢了魂儿一样。”李会老师孩子如是说。身教大于言传,在母亲的熏陶下,两个孩子都如同生活在书香门第。李会老师小宝儿年仅三岁便已成为一个古灵精怪的国学娃。孩子们在读书的氛围中丰富了心灵。
听点评责善,老师用自己的改变作为鲜活的事例,引领我们在头脑意识的自以为,到认知改变后对父母态度的转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今日总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