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蜀河。
这里是一座千年古镇,濒临汉江,素有“小汉口”之美誉。
这里民风淳朴,以至于连年味儿,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浓到怎么化,都化不开。
古镇的年味,是无论走的有多远、无论口袋里有钱没钱,都必须最迟在腊月三十这一天赶回家中,只为大年三十这一顿团年饭。
古镇的年味,是亲人间、乡亲间久别重逢相敬的一杯农家自酿的拐枣酒、或是杆杆酒。
古镇的年味,是大年三十夜,红彤彤的炭火。“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古镇人世代沿袭从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大年三十夜,必须把火盆的火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炉前,守岁,期盼来年的日子一如这烧得旺旺的炭火,红红火火。
当然,小孩子们是不肯安静地围在火炉边了。从刚学会走路的稚子,到在外求学的翩翩少年,甚至连文静的邻家小姐姐,也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全都回归成了顽童。当一声声爆竹响彻夜空,当一个个烟花照亮夜空,古镇的夜,被古镇上的一群群参差的孩童,用烟花、用炮竹,搅得沸腾起来。
屋外的炮竹声,嬉闹声,尖叫声,与屋内女主人剁饺子馅儿的“砰砰”声交织在一起,古镇的三十夜,陡然间温暖了。
新年,在满地红彤彤的炮花、每一扇大门上的红对联、每一个大门口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间,如期而至。
古镇的年,是红色的。可不是红色的么?鞭炮、灯笼、、春联、红包。这一天若是有太阳,可不就是连空气都是红色的了。
古镇的年,是红色的味道。
古镇每一户人家,都按照习俗,正月初一早上吃饺子,初一下午吃蜀河八大件。汉族人家吃汉民八大件,回族人家吃回民八大件。
于是,这一天,连每一寸空气里都氤氲着不可复制的“蜀河八大件”的味道。
古镇的年,是具有地域特点的八大件的味道。
正月初二,是古镇沿袭了很多很多年的习俗——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都要在这一天回娘家。这一下,古镇更热闹了,无论嫁的远近,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一律穿上新衣,带上礼品,来女儿娘家“熬娘屋”。
于是,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亲情的味道。
于是,压岁的红包,在长辈的眉宇间,在晚辈们半推半就间喜滋滋地装进晚辈的新衣口袋。
有些人家的闺女,“熬娘屋”会一直熬到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是古镇“出狮子”的日子。
“出狮子”是古镇一年一度的盛事,就是“火烧狮子”。
“火烧狮子”是古镇的一个盛大的民间活动。用竹篾为骨、皮纸为皮,扎成狮子模具,再在模具表面糊上特制的保护膜,耍狮子的汉子藏在狮身内,舞动狮子,狮子身后,一帮民间吹鼓手敲锣打鼓伴奏,狮子舞动,锣鼓震天,一群群手持古镇人自制的烟花,对准狮子纵情燃放。五彩的烟花尽情燃放,震天的锣鼓响彻夜空,狂欢的狮子肆意舞动,“烧狮子”,成了古镇一场关于火的蜀河人自己的狂欢节。
古镇的年,是狂欢的味道。
如果说,“烧狮子”属于黑夜,那么,“采莲船”则属于白昼。如果说,“烧狮子”是带有粗矿豪爽的味道,那么,“采莲船”则是带着温婉细腻的味道。
“采莲船”,也是古镇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用竹篾扎成的彩船成空心,刚好能容纳一个人站在其中,引吭高歌,唱腔婉转悠扬。彩船四周围,是手持船桨的艄公,船尾是一群手持锣鼓家什的伴奏者。所有的参与者,皆身着戏装,面部画上颜色浓艳夸张的彩妆,一步一扭,一唱一和,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在围观者的喝彩声中,渐入佳境,愈演愈精神。
古镇的年味,又是喜庆的味道。
古镇的年味,是多味的。这味道,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定位器,无论古镇人走到哪里,都会牢牢的锁住古镇每一个人的嗅觉,还有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