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粉丝在评论里分享,说《深圳特区报》报道过一真事:在车公庙科技园,一个穷困驼背老汉天天在写字楼下收纸板垃圾,腌脏丑陋。然后有次一公司开周会聚餐,几个工程师可怜这垃圾汉,叫上他晚上一起去喝酒吃饭。临了都醉了,垃圾老汉把他们都杀了。理由是:从没有人这样对待过他。
昨晚又看电影《追风筝的人》,这是一部经典的讲述人性、友谊的忠诚与背叛电影。剧中男主人公阿米尔最好的童年玩伴哈桑,在阿米尔背叛他,故意伤害他且被他知道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牺牲自己,维护阿米尔。最终,他再也无法面对,就只有把人家赶走。当然,后面他也被良知所的折磨,并为30年后的救赎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什么会“大恩如大仇”?因为人们对恩情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对于过重的恩情,而自己又因为自卑,觉得永远无法偿还,于是产生一种愧疚感。这种愧疚感是人最不愿,也不能承受的东西,于是就会逃避,甚至怨恨起自己的恩人来。
人们表面看都是在追求实际的好处,看得到的利益。但所有这些好处的底层,都是在追求“我要比你更好”的核心诉求。我们能忍受苦陋不堪一个人的生活,但忍受不了我们在一起,你却比我优越那么多。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朋友会觉得太难以接受,太阴暗了。那难道我们做好事,做善事,帮助他人都有错吗?都要忍住吗?
这虽然是人性的黑暗之处,但也是人性觉醒的关键之处。当我们心里感到不舒服,感到难受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办法是赶紧把这个造成难受的现实给消除掉(比如,像开头的那样,让对方消失)。但我们心里的难受不会因此而消逝,它只是被你用一个更让人痛苦的事给掩盖掉了,比如把帮助你的人杀掉,把你童年最好的玩伴赶走。
幸运的是,还是有很多心智成熟的人,他们就能够在心里多容纳一点东西,因为他们的心理空间更大,他们能允许不同的声音共存,他们会去感受痛苦,与这些难受的情绪共存,而不是想着怎样尽快消除它们。比如,有人得到他人的帮助,他想的不是一定要等价偿还,而把这份相助传递下去;还有的人可以把这份恩情存在心里,只希望对方永远都好。
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而非事情本身,决定了一切。心智越单一的人,他们的选择也越单一,而心智越深厚的人,则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对待事情的方式。